毗鄰香港的澳門,雖然絕大部分專營巴士車輛已改用國內出品,但原來在七十年曾出現過一批來自英國的二手雙層巴士,並成為往來澳門市區與氹仔的主力。
澳門的巴士服務早於1919 年已經出現,其後經過多次變革,逐步變成於1948 年成立、簡稱澳巴的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以及成立於1952 年的福利公司雙雄鼎立之局面。至於今次故事的主角,正是在七十年代活躍於福利公司內的雙層巴士。
上圖為車牌號碼M-07-16 的Bristol KSW6G, 成為七十年代接載乘客往來澳門與氹仔的主力。
主要用以接載遊客的三輪單車,過去經常於澳門街頭出現。
往來氹仔主力
七十年代中期,連接澳門市區與氹仔、毗鄰葡京酒店的嘉諾庇總督大橋(俗稱澳氹大橋)落成通車,福利公司於是邀請來自香港的英國專家,研究引入雙層巴士的可行性。結果,引入雙層巴士的計劃最終得到落實,但礙於當時後置引擎巴士發展仍未成熟,故舊式前置引擎車輛仍是全球巴士公司的搶購對象,而福利公司亦幾經辛苦,才能購得11 部不同品牌及型號的車輛加入車隊。
上圖為車牌號碼為M-87-59 的一部前置引擎雙層巴士,原來是來自英國的二手Bristol Lodekka。
1975 年1 月,首兩部雙層巴士運抵澳門並開始試車,但當時不少人對此表示反對,指雙層巴士因體積龐大而導致交通擠塞、過高車身會碰到招牌等。但後來在市政廳協助下,福利公司跟在俗稱新馬路的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營商的商人達成協議,將沿途的招牌升高,以容許雙層巴士行走。
源自英國二手市場
同年6 月16 日,雙層巴士正式投入服務,主要被安排行走當時往來澳門市區、氹仔與路環的11、21 及21A 號線。至於這批為數11 部的雙層巴士,可會是一隊來自英國的雜牌軍,皆因它們不僅是來自當地的二手車、從六十年代開始於英國各地服役,亦包含不同牌子出品,包括Bristol Lodekka LD5G、Lodekka LD6G、KSW6G;丹拿(Daimler)CCG6、CVG6-30;利蘭(Leyland)Titan PD3/4、Titan PD3A/1、Titan PD3A/2 等。
上圖為丹拿CVG6-30,車長約為9.1 米及可接載88 名乘客。
這批二手雙層巴士,當年不停穿梭於澳門與氹仔之間,亦不時出現在氹仔的橫街窄巷,其龐大身形跟福利公司旗下,如裝有香港聯誠車身的亞比安(Albion)Viking EVK55CL,以及早於三十至五十年代開始在英國服役、部分亦曾重裝車身的Bristol L5G 等單層巴士,甚至是體積更細的三輪單車相映成趣。
上圖為來自英國二手的Bristol L5G,在七十年代運抵澳門服役。
坐開篷車遊澳門
另由於其中兩部Bristol 雙層巴士採用開篷設計,故披上「乘坐此車可遊覽澳門景色」的宣傳口號繼續服役,而福利公司亦曾於1983 年,向英國Ensign 購入兩部採用後置引擎設計,並從英國倫敦運輸局退役的利蘭Fleetline,但當車輛運扺香港時,兩部被噴上福利公司車身色彩的二手雙層巴士,最終沒有被運往澳門及輾轉落入城巴手中。
上圖同為Bristol KSW6G,但它卻採用開篷設計。
及至1988 年,新成立的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取代福利公司為澳門市民提供巴士服務,並在同年將全線車隊冷氣化。至於舊有的單層巴士自此陸續退下火線,而雙層巴士則被認為過於殘舊及難於維修,故立刻讓它們停駛退役。自此,雙層巴士便絕跡於澳門的專營巴士服務行列。
1950 年已在英國服役的Bristol L5G,抵澳後就被換上香港新昌製造的車身。
部分Bristol L5G 單層巴士,在澳門服役一段時間後換裝上一個新車身。
換裝香港車身的Bristol L5G,在八十年代仍活躍於澳門街頭。
福利公司後來購入的亞比安EVK55CL,配用香港聯誠車身。
車牌號碼M-85-80 的單層巴士,是一部配用香港車身的亞比安Viking。
撰文 = 鄭達基
圖片提供 = TIM MOORE + 龔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