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彈丸之地,人車爭路情況時有發生,只要稍一不慎便會發生交通意外,導致財物損失和人命傷亡。故此,道路安全與否確是你我有責,而時任香港汽車會執行幹事戴禮賢,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已洞悉問題所在,更特意撰文跟讀者們分享他的意見。
月前本港先後發生多宗涉及單車的交通意外,並導致兩名騎單車人士不幸在意外中身故。至於另一宗發生於大埔汀角路、涉及四部私家車及電單車的嚴重交通意外,其中三部涉事私家車損毀嚴重,兩名司機亦因此而傷重不治。及後坊間有不少聲音,建議當局增加有關道路安全的宣傳教育、修建更多及改善現有的單車徑,減少單車與汽車爭路的問題,甚至要求進一步提高超速等危險駕駛行為的罰則等,但此舉對提升道路安全真的有幫助?實在值得大家深究。
意外傷亡數字值得關注
運輸署在早前公布的新一份《交通運輸資料月報》中提到,單是2021 年8 月,本港已發生了1,401 宗不同類型的交通意外,當中涉及有人死亡的意外數字為11 宗。若然只看數字,大家或會覺得本港涉及有人死亡的交通意外數字實在很低,但若然與今年頭七個月,甚至是與去年全年作比較,這個數字已是創下新高。月報亦提到單是2021 年8 月,共有231 名行人在意外中受傷或死亡,而涉及單車和私家車的意外數目則分別為229 及843 宗,同時似有再度上升跡象。
經常為本港車主發聲的香港汽車會,常透過《車主》向當局提出不少跟改善道路安全有關的寶貴意見。
前文提及跟交通意外有關的數字,你會覺得情況嚴重嗎?但若然我們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八十年代初,便會發覺情況會來得更糟。話說時任香港汽車會執行幹事戴禮賢,曾於1981 年11 月出版的第24 期《車主》中,以「道路交通安全」為題而撰寫了一篇文章,內容提到同年初他曾就本港交通意外數字可望獲得改善而感到樂觀,皆因1980 年的交通意外死亡數字曾一度下降,而當局更草擬了一份道路交通安全策略報告書,同時傳出它們準備成立一個安全管理局, 深入探討各種如何提升道路安全的辦法。
可是,1981 年上半年交通意外的死亡人數,比1980 年同期上升了26%,而那份交通安全策略報告書則仍被擱在高官們的辦公桌上,就連坊間一直盛傳有望成立的安全管理局,更仍處於構思狀態!
時任香港汽車會執行幹事戴禮賢,曾於1981年11 月出版、第24 期《車主》以「道路交通安全」為題撰文,闡述八十年代初本港道路交通情況,以及市民大眾對道路安全的認知。戴禮賢批評當時本港駕駛者技術訓練不足,商用車輛司機更不時在路上橫衝直撞,影響道路安全。
責任總落在行人與駕駛者身上
戴禮賢於文中提到,每次當令人失望的交通意外數字公布時,當局總是將過失歸咎予司機及行人,從來不肯承認政府本身應要就所制定的各種制度負上責任,例如當時的考牌制度,培養出不少駕駛技術不足的司機、發牌制度管理不善、讓商業汽車司機將路面作為橫衝直撞的跑道、缺乏足夠法例而令駕駛者自律、馬路及行人路上混亂一片等。他亦指出,道路安全責任乃繫於警務處長身上,但當時有人認為,面對道路安全常務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時,警務處長認為需要做的話便去做,無需要便置之不理,而道路安全常務委員會本身的表現亦未見積極,難免會令人感到憤怒。
早年本港駕駛者使用安全帶的情況,亦得到時任香港汽車會執行幹事戴禮賢的關注。
無可否認,港英政府於1980 年提出的道路安全策略報告書,在當時而言確實是個新嘗試,亦將各項影響道路安全的因素作詳細記錄,方便作深度探討。但戴禮賢認為,整份報告與理想距離甚遠,既未能指出問題所在,亦未能提出應對方案,甚至是要求撥款去推行長期性的改善建議。此外,他亦批評當時本港針對駕駛人士的訓練不足,技術差劣且欠缺自律,而當局亦沒有足夠人員執法,於是令這群駕駛者,尤其是開商業車的變本加厲,無視道路標記、妄顧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而在路上橫衝直撞。
此外,宣傳教育不足亦為箇中重要課題,過去提供予本港的行人過路設施,非如現今般多得緊要,少有行人過路燈、行人天橋、行人隧道和斑馬線,而不少行人亦會貪圖一時方便,隨意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過路地點,但往往路面總是車來車往,行人與車輛鬥快的情景時有發生。戴禮賢更提到,曾親眼目睹一名年輕孕婦,竟為了方便過路而在一條繁忙的公路上,攀過用以分隔兩邊行車線的欄桿,情況極盡危險。故此,他認為當時政府針對道路安全的宣傳教育極度不足,甚至未能深入民間,導致如此驚險場面時常在不同公路上映。
面對市民大眾對道路安全缺乏認知,也似乎視交通法例於無物的情況下,當局有否採取更多措施去改善,而往後路面情況和道路安全又有否出現變化?下期會在此再跟大家討論。
撰文 = 鄭達基
部分圖片由Tim Moore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