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車英雄系列:本地手工巴士~香港人的榮耀 - 郭維權
原來香港有巴士廠?其實不少進口巴士只是採用了外國的機器和底盤,車身部分則由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師傅手工打造。雖則「土炮」,但勝在「平、靚、正」,為香港經濟起飛的日子予以幕後支援。今期專訪香港亞洲車身創辦人之一郭維權,他創造和見證了香港巴士製造業的輝煌一頁。
「其他國家用機器去造巴士,而我們香港人則用雙手去創造一部部巴士,我覺得很榮耀,是一項壯舉。」
在香港街道上行走的巴士,車頭掛上製造商的徽號(如平治、五十鈴、猛獅等),但原來不少巴士只有引擎和底盤入口香港,而車身部分的組裝(包括了底盤以上所有的東西,如車身骨架、模塑覆蓋、裝設鑲皮、座椅、玻璃、門、冷氣、內飾等等)均是由香港工場所製造。換而言之,在平治、五十鈴、猛獅等背後,其實有一班未為大部分巿民所知的師傅,為用家和乘客打造真正的巴士體驗。
為甚麼不買一部由平治完全組裝的巴士回來?其一考慮是價錢;其二,原廠的設計未必符合香港法例要求,例如需要設有太平門;其三,善用資源,以旅遊巴士為例,原廠設計可能是2+2(左邊2 座右邊2 座),但若配以2+3(右邊變成3 座),便可以載更多人次。
今期訪問對象是香港老字號巴士品牌亞洲車身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亞洲車身)的創辦人之一:郭維權。亞洲車身由郭維權、林昌及鄧偉達三人在1988 年成立,是香港具規模的巴士車身製造商之一。郭維權早於1974 年便開始組裝巴士,他說:「1959 年1 月1 日,我第一次踏足香港,跟着就在這裏活到今天,在這兒已經有60 幾年!在上世記六、七十年代,我做過許多不同工作,兜兜轉轉,由70 年代開始造巴士。」
郭維權說他先做巴士配件組裝,之後更涉足維修。「維修,不只是做機器部份,還有車身。機器維修其實說來說去都離不開那個框框,但談到車身配置,就實在多元化、多姿多彩。因為每架車都不同,如果是損毁或撞爛了來維修,破損的方式次次都不同,做這範疇,真的多姿彩。」
郭維權用「多姿多彩」來形容修復車身,因為他本身熱愛手工藝,坦言很喜歡做勞作。「用雙手去造巴士,是我的興趣。」他說:「我們車廠著重手工,其他國家用機器去造巴士,而我們香港人則用雙手去創造一部部巴士,我覺得很有榮耀,是一項壯舉。」 做「手工巴士」,很個人化,沒有機器的硬式運作,而是講求眼光觸覺,當然需要配以手藝功架。郭維權說自己就贏在有眼光,做人也有急才,做車身時識得快轉彎。
雖則熱愛造巴士,但郭維權的巴士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七十年代從事巴士製造,但做了兩年發覺巴士生意不能營運下去,就轉型去做泥車和貨櫃車。及至1986年,他再次踏足巴士製造業。亞洲車身廠能夠發展至今天備受認同的地位,郭維權說要多謝兩位拍檔林昌和鄧偉達。他說:「我的做事宗旨,是部車不『靚仔』、不好用,我不會讓它出門口!因此我經常捱更抵夜、通宵達旦。我有責任要如期交車。有一晚,鄧先生見我組裝巴士,做得很晚。他跟我說:既然幫人做,何不自己做?有他這句話的鼓勵,我才再次與兩位夥伴,在1988 年開創亞洲車身。」
亞洲車身在業界享負盛名,因為郭維權堅持要有好手工、好質素。他說:「有時候,我都沒有理會部車用了多少錢去整,部車一定要好用、靚仔,實淨,才可以交給客人。我一定不會隨便完工,跟着交貨。」
談到亞洲車身造巴士所用的零件配件,郭維權驕傲地稱:「全部香港出品。」而本地「土炮」設計,也有不少突破性創舉。例如1994 年,亞洲車身為愉景灣巴士服務有限公司製造全港首兩部低地台無陣架巴士底盤(平治O405),是本港首間巴士車身製造廠成功建造巴士車身於無陣架巴士底盤上,當時成為行內一時佳話。1996年,他們在平治巴士廠駐港工程師監督和認可下,將Mercedes-Benz OH1630L 原廠底盤伸延軸距及建造行李艙,由軸距3,000mm 伸延至6,000mm,是本港首間車身廠為巴士「駁陣」,打破了歐洲車身廠之領導性地位。
回想起當年趣事,郭維權自然想到那些捱更抵夜的日子,他說:「 記得有次,我們造校巴,第二天就開學了,但之前那晚我們還在組裝那部車,連地台版和座椅都未裝上去。我們做到凌晨4:00 才叫做完成,之後還一班人出去宵夜。而到早上7:00,那部車就去接載學童開學——但部車還未噴油呢!」郭維權對校巴有一種情意結,因為他由一部校巴做起。「七十年代,學校開始引入校巴接載學童返學放學,這個行業才開始興起。同期,香港旅遊業都開始起飛,所以我們也造旅遊巴。」
在幫客人組裝及維修巴士前,郭維權會先為客人分析他們需要,才購入合適的選擇。郭維權說:「客人要告訴我部車的用途及行駛路線。例如載的都是小學生又不需行斜路,那麼載重量有限,可以選擇比較輕量的車。但若要長期上斜,載的人數又多,就會介紹歐洲車。我亦會解釋維修和零件的需要,哪款比較經濟,哪款損耗比較快;不過最終選用甚麼底盤,都是客人的決定。」能夠維持客戶,服務態度尤其重要,郭維權說:「維修搶救很重要,例如送來的巴士有一隻門爛了,必須儘快修好,否則客戶就沒有車可以用了。」
可惜那個經濟起飛的光輝年代不再,本地巴士製造廠目前面臨嚴峻的考驗。郭維權說國產車是一大挑戰:「付得起高價、要部車夠靚,可以選歐洲車。若走平價路線,國產車比香港車便宜,且供應多,所以香港車廠開始式微。」再加上電動車日漸流行,郭維權慨嘆自己追不上潮流,不能夠迎合社會的需要:「我今年77 歲,身體不好,已經沒有甚麼精力再搞新的方向。」
以往的《商用車英雄》系列,往往勵志激昂,今次本想請郭維權鼓勵一下年輕人,可惜他感觸地說:「最大的鼓勵就是錢吧。現今年輕人,與我們當年的年輕人,是兩回事。我們那時候,講的是功架。可能學問不高,錢也沒有,如果不是靠自己功架,還可以靠甚麼?但現在就不同——有人靠運氣可以發達,靠一部電腦也可以發達!我們的行業,很難滿足時下年輕人。」
面對行業轉型、國產車冒起,香港手工巴士究竟是否窮途末路?行業回報不足以吸引年輕人,是巿場競爭太大?香港本土師傅的功架在電動車大趨勢下還有沒有發揮空間?這些都是值得業界及相關部門探討的議題。無論行業如何走下去,希望亞洲車身和郭維權那分充滿創意、力臻完美、不負客人信任的精神,能夠繼續承傳。
撰文= CHRISTINE HO
圖片=亞洲車身工程有限公司 + CHRISTINE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