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士保育團體Island Vintage Bus(IVB)復修接近完成的原中巴MCW Metrobus,早前進行了交車慶祝儀式,由資助復修的PPG 汽車塗料供應商代表,將重生的Metrobus 交予IVB車主成員。43 年前的同一日,正是MCW Metrobus 新車到港,進行交車慶祝儀式的日子。復修後的Metrobus,車頭擋風玻璃展示主題:Back to the 80s with IVB;啟發自MCW 在七十年代後期推出Metrobus 新車時的宣傳句語:Move into the 80s with Metrobus,即是說,IVB 與大家一起回去八十年代,甚具意義。
小圖取自中巴舊有年報,Metrobus 與「白水箱」Tilling Stevens經典單層巴士,對照大圖 Island Vintage Bus 把兩台中巴經典作品,以相同擺位做復刻照。至於該「白水箱」Tilling Stevens為同一台車,這台1949 年的中巴icon,現由 IVB 負責保養修護。
當年交車儀式在1978 年2 月21 日進行,由英國巴士製造商MCW 的代表,移交新車予中巴監理顏成坤。MCW Metrobus 當時稱作「都城型」,蓋半由於生產商MCW 中文名字是「都城嘉慕」。中巴共購入12 台Metrobus到港,全數用作行走港島南區赤柱淺水灣路線,作為取道香港仔隧道的半直通豪華巴士線,車內全部採用連頭枕的軟質梳化,不設企位,中巴之後在同年稍後時間開設260/262 線,Metrobus 的灑脫外貌、豪華內廂,加上舒適的全氣墊懸掛,帶來全新的視覺和乘坐享受,令人耳目一新。
當年的豪華巴士路線,路線牌黃底紅字,無論是巴士的牌箱和路邊巴士站牌,亦以相同 色顯示。這種黃底紅字豪華巴士路線顯示顏色,適用於中巴和九巴,比現今的電子牌全部路線牌箱都是黑底色,更易於識別,尤如原安排為紅底白字的紅隧巴士路線一樣,份外分明突出,是否新不如舊的又一明證?
相隔43 年, 這台由IVB 復修的Metrobus, 在今年2 月21 日進行交車慶祝儀式,其車隊編號MC6,在1978 年8 月30 日首次登記,車主在2011 年從劏車場買下來, 當時連同引擎,用途已改為新巴車長訓練車。MC6 在1978 年落地之後,一直在中巴服役,然後轉移到接手經營部分港島路線的新巴手上,旋不久便被改裝作車長訓練用途,車身改為橙色。改為「師傅車」之後,車內通往上層的樓梯被拆去, 改為放置師傅座位,同位置開了個窗,同時將司機位背後的電路板前後調轉安裝。
相距長達43 年的「都城型」移交儀式,IVB 選擇在2 月21 日,即43 年前同一日,重塑MCW 的交車典禮,原中巴「白水箱」Tilling Stevens,相距四十多年出席兩次儀式(網上圖片)。
十年復修見成果
為時十年的復修過程,重建樓梯成為三大重點工程之一。先是把電箱重置為原有模樣,然後就是探索樓梯的呎吋和模樣。由於完全找不到原有中巴同款車的樓梯照片,無從參考,再着手尋找MCW 產品的資料文獻,找到了車身圖,有樓梯的平面繪圖,但奈何沒有詳細呎吋, 因為樓梯側呈斜面設計,要原版重塑,沒有可靠的幾何參數作根據。原有樓梯被拆走,司機位背後的
電掣電路板箱亦被反轉安裝。
茫無頭緒之下,發覺尚存的另一台原中巴Metrobus MC9 原來身處澳洲,用作旅遊巴,IVB 團隊有成員是澳洲悉尼巴士博物館的義工,憑他的努力,找到此車,便連隨影相、度呎吋,取得詳細數字資料。然後,復修團隊按呎吋和圖片模樣畫好紙樣,交給本地車身廠造回原貌模樣。車身廠同時將車身前後和兩側,換上全新金屬銻片塊,亦更換車窗膠邊。樓上車頭玻璃改回的橫條氣窗, 則在英國訂回來。
另一個重大項目是車尾引擎吊碼結構加固,耗時兩年。Metrobus的車尾引擎安裝結構,原設計是吊碼式,整副吉拿(Gardner)6LXB 引擎的重量,由引擎頂端的架構承撐起,是先天的設計缺陷。這引擎支撐部位,在英國曾作出改良維修方案,他們參考英國的加固做法,再加以本地改良,用上心機和時間,鞏固車尾引擎部位的結構。
上層車廂車頭位置的「MC6」中巴車隊編號,是中巴時期原有顏色,團隊以人手小心處理,磨走購入時上層原有座椅已全被拆走。 新裝上的新造座椅,完全參照原座椅設計再造。 外層漆油,重現原貌,尤如處理藝術品。
由於巴士本身已經有43 年歷史,加上服役期間曾經歷多次維修,IVB 團隊為確保復修後的車身狀態,於是決定拆走原來的車身「外皮」銻片,重新鋪上。
第三個投入資源和時間的復修工作是車身,主要在車頂,由於是簡單裝嵌,沒牽涉專業技術成份,所以他們自己落手落腳便把車頂重修好;而Metrobus 的車身容易入水,導致大量生鏽位置,團隊亦着力加固補強。團隊成員落力地把車頂拆通,換上新金屬銻片。
至於車廂的座椅,重修工作是把座椅重新裝上,他們從另一部廢棄的Metrobus 找來一批櫈架, 在本地cushion 廠造座墊,從淘寶買人造皮,重造了十張櫈墊,主要是花時間跟cushion 廠的裁縫研究如何去把它造好,要做到cushion 的縫線跟足中巴原有式樣,形狀亦要與原裝相同。MC6 所有新造的座椅,都會放在上層,下層將不設座椅,想法是把車廂改為歷史圖片展館,這樣一來,便可以帶領參觀人士透過圖片,結合實物真車,更深入認識美好舊日香港。
巴士保育運作與理念
IVB 由一班熱愛老爺車和香港交通歷史與文化的人發起,以網上群組及臉書專頁作為平台,向公眾分享古典巴士復修的經驗,並以保育古典巴士,以及相關圖片等歷史文獻檔案,去推廣此興趣。MC6 是IVB 團隊第二台復修完成的古典巴士,第一台是2007 年購入的六十年代拖車,復修還原為廣為人識的單層中巴「水翼船」。
巴士保育運作與理念
IVB 由一班熱愛老爺車和香港交通歷史與文化的人發起,以網上群組及臉書專頁作為平台,向公眾分享古典巴士復修的經驗,並以保育古典巴士,以及相關圖片等歷史文獻檔案,去推廣此興趣。MC6 是IVB 團隊第二台復修完成的古典巴士,第一台是2007 年購入的六十年代拖車,復修還原為廣為人識的單層中巴「水翼船」。下層車窗下端的黃色橫條,是Metrobus 的重要
特色,當然要認真重塑。
IVB 這種運作方式,首次應用於本港巴士保育項目,透過整合民間力量和資源,使一些表面上沒甚轉售價值,而又盛載着香港人集體回憶的舊物,在凡事講求回報的現實社會中得以拯救下來,免其消逝於歷史洪流裏。推廣老爺車文化與古典巴士保育,畢竟這是屬於香港人的歷史及集體回憶,廣義來說,完全不是小眾的興趣。
撰文 = 許永昌 圖片 = IVB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