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米高回顧1991年東望洋大賽 ~ 長谷見昌弘駕駛日產Skyline GT-R Turbo R32,因為加磅出賽而失優勢
呂米高細説1991年東望洋大賽,長谷見昌弘駕駛日產Skyline GT-R Turbo R32,因為加磅出賽而失優勢的經典往事。
1981年,呂米高 (Michael) 首度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葡國盃便已經贏得冠軍,後來更憑着如此佳績升格參加東望洋大賽,與世界級頂尖車手在賽場上角力,其中在1985年舉行的賽事依然記憶猶新。「當年我以三菱(Mitsubishi)Starion Turbo參賽,而所面對的全都是世界級好手和賽車,如駕駛富豪(Volvo)240 Turbo的白加利(G. Brancatelli),以及後來成為一級方程式車手、駕駛寶馬635CSi參賽的貝加(G. Berger)等。經過一輪試車之後,兩部240 Turbo穩佔頭兩位出賽,而635CSi則佔去了第三、第四位,而我則以第五位出賽。但到正式比賽時,各有一部240 Turbo和635CSi因壞車而被迫退出,令我有機會從中突圍,搶佔有利位置,期間更與駕駛Skyline Turbo的關根基治鬥過你死我活,幸而最後仍能以第三名衝線。這是我於1983年贏得東望洋大賽季軍後,再一次於這項賽事中贏得三甲位置。」
此時,Michael笑言很多車迷知道他以Starion Turbo參加東望洋大賽,就以為他一直是三菱廠隊的車手,但原來並非如此。「其實早年我是透過當時基地設於馬來西亞、隸屬德國寶馬車廠的BMW South East Asia,而能夠有跟國際性賽事有初次接觸的機會,那時候他們邀請我駕駛『廠車』參賽,其後再轉投另一支以Proton Saga為參賽車輛的廠隊作賽,到後來我才成為三菱Ralliart的廠隊車手。」
替長谷見昌弘不值
未知是否因為當年也是駕駛日製車輛出賽,在回顧1991年那場東望洋大賽時,Michael特別替當年駕駛日產Skyline GT-R Turbo R32出賽的日籍車手長谷見昌弘不值,並指他需要加磅後才可出賽,政治考慮因素可佔有一定比重。「其實大家可能未必知道,早於1982年我已經駕駛『廠車』參賽,故經常有機會與車廠賽車部門的負責人開會,討論車隊日後該如何發展,又或採用什麼比賽策略應對日後的比賽。此外,車隊高層又經常與負責舉辦大型國際賽事的FIA國際汽聯,商討賽道和賽例有否需要修訂的需要。」
Michael提到所謂的政治考慮因素,是指因為當時FIA國際汽聯作出的每個決定,或多或少都會與商業利益方面掛勾,但同時要考慮賽事能否吸引觀眾入場,故不時會收改各項比賽的賽例,以增加賽事的可觀性。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組織內絕大部分成員都是來自歐洲,日本或其他地方人員所佔的比例極少,故當年他們作出修改賽例的決定時,多數都會以滿足歐洲車隊要求為先,故包括長谷見昌弘等來自日本或其他地方的車手,幾乎可以用「陪玩」一詞去形容。至於現今的FIA國際汽聯,因為有更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成員加入,故各方面的決定都會比以前來得公平得多。
Skyline GT-R四驅系統佔優
「由於我當年是BMW South East Asia的廠隊車手,而車隊亦隸屬於德國寶馬廠方支持的BMW Motorsport,故後者會經常前來東南亞地區與我所屬的車隊開會,商討未來的發展和參賽策略。正因為這個緣故,我明白到原來寶馬在那個時候對FIA國際汽聯作出任何關於房車賽的決定,例如賽例該如何修訂、選用那種規格的賽車比賽等都有着明顯的影響力。同時亦使到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地區,跟組織出現了一段距離外,成為賽事中的『陪玩者』而已。」不過,Michael又指當年FIA國際汽聯眼見日本是全球其中一個主要大國,而且曾經推出過不同類型的車款,兼且當地有不少汽車輸往歐洲市場,故不希望他們退出賽事,所以進行任何決策時仍會考慮他們的要求和條件,但比重肯定沒如歐洲車廠般重。
至於為何長谷見昌弘與他的Skyline GT-R Turbo R32,在1990和1991年兩屆東望洋大賽中,整體表現和成績會相距甚遠,Michael直言跟FIA國際汽聯當年所作出的決定有很大關係。「正如我先前提過,當時的FIA國際汽聯主要由歐洲人所操控,故修訂賽例時都會以考慮歐洲車隊的要求為先。與此同時,他們又不希望出現賽事永遠都由歐洲車廠勝出,甚至令日本車廠退出,減低了賽事的可觀性而出現了一個兩難局面。加上長谷見昌弘在1990年東望洋大賽所使用的Skyline GT-R Turbo R32,除車身輕和編號RB26DETT的2.6公升Twin Turbo引擎所輸出的550匹馬力,令加速表現明顯比對手優勝,搭載其中的四驅系統更可在東望洋這條複雜賽道,尤其是松山和髮夾彎等彎路,有着比採用後驅布局的歐洲對手有更強的操控表現,故最中後以遠遠拋離對手的姿態衝過終點,結果令賽會決定修改賽例,容許符合DTM德國房車賽A組賽例車輛,參加翌年舉行的東望洋大賽。」
加磅後影響整體表現
究竟這個決定是否真的公平,筆者不敢妄下判斷,相信大家自有定奪,不過要留意當年應用於Skyline GT-R R32 Turbo的RB26DETT引擎是否真的那麼厲害。「大家首先要知道,應用於房車賽的引擎,並非如投放在越野賽車身上的有敏捷反應,而且當年沒如現今的Turbo引擎般有各種先進系統作輔助,故反應會來得較慢,但直路加速表現之快卻會令人嚮往。而且當年賽例並沒有對Turbo的增壓數字作出限制,基本上是『要幾多扭幾多』,只要不會令引擎出現問題便可。」Michael說。
賽會正因為這個緣故,希望拉近參賽者的實力距離,於是在翌年的東望洋大賽舉行前,要長谷見昌弘的賽車加磅140kg,令車重數值達到1,400kg。或許,大家會覺得140kg並不是甚麼大數目,對日常的行車表現未會構成大影響,但要留意這趟是將這個數值的鉛塊加裝於一部賽車身上,不但會降低起步與加速效能,更會對彎路操控表現和制動系統效能帶來嚴重影響。「這還未算,由於有份參加1991年東望洋大賽的拜奴(Emanuelle Pirro)和菲恩(Kurt Thim)等世界級高手,分別以符合DTM德國房車賽A組賽例的寶馬E30 M3和平治190E 2.5-16 Evolution II出賽,引擎輸出方面雖然有點距離,但兩車的平均車重皆不到1,000kg,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既加重了對長谷見昌弘的心理影響,亦使他與在整場賽事中一直陷於苦戰,即使奮力作賽,最終也只得賽事的第四名,未能進佔三甲位置。」
最後,Michael認為現今的各項汽車比賽都是公平公正地進行,但當年這個針對Skyline GT-R Turbo R32加磅決定,或難以令人信服是基於公平比賽的條件,「無可否認,因為每支車隊對賽車設定和車手訓練皆有不同,要各方實力達到一致的景界,着實不易。但如果要透過將曾經取得優勢的賽車加磅,降低該車和相關車手的爭勝機會,以求達至某些目的,就會給人一種輸打贏要的感覺,那倒不如來一場以相同車款、相同規格的車款進行One Make Race,這才是真的公平比賽。」
曾幾何時,呂米高是三菱Ralliart廠隊的其中一位車手。
八十年代初的呂米高,曾多次以三菱Starion Turbo參加東望洋大賽。
撰文/鄭達基
部份圖片由呂米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