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物以類聚,我在大學所結識新朋友中, 比較多交往的大多是跟我一樣喜歡車的,加入了大學的go karting club之後更經常與興趣一致的會友一起聊車, F1, 等等。
其中與我最投契的,是跟我同一科的一名德國同學。 身為德國人, 他當然是德國車的忠實粉絲,加上他全家四口對車的要求都十分之高, 所以他們一家每人也各自有一部Mercedes AMG。 因此當我購入了Hyundai i30N, 他沒有很大興趣聽我說這部車的性能及表現, 直到他親身體驗過, 感受過其澎湃的性能及誇張的喉聲之後, 才發覺這個世界除了AMG外, 也有很多不同類別的好車。
在一個比較不太忙碌的週末來臨前, 這位同學打算回德國家一趟,發覺機票價錢十分昂貴, 想起我有部車, 便問我有沒有興趣和他一起駕駛回家。 初時我沒有很認真的理會他, 但他開給我的條件越來越吸引: 他付油費、一定最貴的油、他付船費、火車費、及免費招呼我食及住一個週末,這麼吸引的條件實在很難抗拒, 加上駕駛無限速autobahn的引誘, 結果我答應了他。我們協議了, 英國路段我比較熟悉, 所以會由我駕駛,法國、比利時及荷蘭比較沈悶的路段便交給他, 到達德國後,無限速autobahn的路段會交回給我。
那個星期五, 我們大約下午四時由倫敦出發, 開始十小時的自駕旅程。 很不幸地週末rush hour經已開始,我相信,倫敦交通擠塞的情況比香港更加嚴重,我們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Folkstone的channel tunnel入口,我同學付出了粗心大意的代價,我們去到入閘口, 才發現我們沒有預購火車票,而那週末的票亦已售罄,無奈地唯有掉頭,去鄰近的Dover乘汽車渡輪,還要買高價的「即買即搭」的船票。 我並不是第一次乘搭這channel渡輪,中二時, 我參加了學校的ski trip,乘搭旅遊巴也是經這渡輪前往意大利,今次重遊,環境跟記憶中一模一樣, 更巧合的是有另一間學校同樣也是去ski trip, 令我想起我當年的情景,不過今次有所不同的是我做了司機,而且我們的高價船票升級了我們做VIP! 可以有免費餐飲及享用VIP lounge,裡面有梳化,比較安靜, 可以遠離下層中學生的喧嘩聲,更可小睡片刻,補充精力應付歐洲路段。
這次自駕遊,雖然是有點即興,但我也有做足準備的,我上網查看過英國車駕去歐洲的要求,包括車尾要貼上GB貼紙、法國指定車上要配有反光背心、車頭燈要轉方向射等, 因為現時大多數車的車頭燈,左右高度並不是一樣的,目的是要讓司機容易看見行人路之餘,而照著對頭車的強度又不能太高,影響對頭車司機視線, 所以英國(及香港)車左邊車頭燈是高過右邊車頭燈的。 而在左軚車的國家(例如歐洲),就會相反,所以英國車駕駛到歐洲就要在車頭燈上貼一張converter貼紙,改變車頭燈照射方向。 保險上,在英國買汽車保險,一定會包括駕駛去歐洲任何國家當地法例上必要的保險範圍, 所以這方面不需要特別處理。
大約一個半小時航程便到達法國Calais, 這是我第一次在歐洲駕駛,我坐在車廂內的右手邊,卻在馬路上右手邊行走,感覺有點奇怪,也有點緊張,經常提醒自己萬萬不能轉彎入錯對頭線,謹記著行人路永遠都在我右邊,幸好,這路程多是高速公路,入錯對頭線的風險不大。
我們去到一個休息站便轉由同學做司機 (與service station不同,休息站沒有商店或油站,衹有停車場及洗手間,主要是為長途貨車司機提供休息、睡覺的地方) ,這是同學考擭駕駛執照以來第一次駕駛棍波車,我有些少擔心,所以我要他先試一試入每個波,感受一下個離合器,出符我意料之外,他一次死火也沒有,於是便交由他駕駛,雖然他很快便熟習了轉波的動作,但路上也有驚嚇,有一次他出錯了公路exit,要駛入公路旁的小鎮掉頭,他忘記了自己駕駛的是棍波車,就在紅燈前,部車正在六波行走,我看着他右腳有輕微郁動但左脚卻沒有,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我提醒他要入空波,停車後我倆相對大笑。
過了數小時, 終於到達德國境內,我和同學立刻精神奕奕,當我們去到無限速路段,他即時六波地板油,直上 209 km/h (130 mph),可大大追回之前在英國出發時浪廢了的時間。
油站入油後便輪到我駕駛了,一出油站,地板油,踩盡每個波,不用兩分鐘車速便到 達241 km/h (150 mph),感覺已經到達i30N的極速了,便停止加速。 我和同學也認為,這車因有足夠扭力,六波加速也相當有信心,Autobahn巡航,120 km/h 到 240 km/h 也不用降波。 第一次極速巡航,發現原來很耗油的,雖然是同學負責油費,但也不想入油得太密,免得浪費時間,所以我還是鬆一鬆開油門,定在 210 km/h 左右行駛。
多得Autobahn路段,德國路程很快便完成,離開Autobahn進入同學居住的Hannover區,已經是凌晨兩點,經過的全都是住宅區,所以也是乖乖地,靜靜地駛到同學家,快快去睡覺。
第二天早上,同學準備帶我入Hannover市中心一遊,我倆去取車時,我才有機會看清楚他家車房裡的車: 爸爸的 2019 G63, 媽媽的 E43 及 GLE63, 弟弟的 2016 G63,感覺就好像去了柴灣的 Mercedes AMG 陳列室一樣。同學駕駛他的 GLA45帶領著我的 i30N往Hannover市中心一遊,遊玩完後, 我與同學交換車揸回他的家,這是我第一次駕駛Mercedes AMG, 跟我的 i30N 比較, 除了四驅的抓著力之外, 整部車的感覺有一種緊迫性, 部車就算在sport mode已經很raw, 真的無法想像部車在race mode是怎樣的感覺。
星期天, 我們跟著原路回倫敦, 但今次做足了準備, 同學出發前預訂了channel tunnel火車票, 可又一新體驗 - 駕著車乘火車過海底隧道。 上火車程序很簡單, 火車會有一邊開大門, 讓汽車駛入, 穿過數個車卡, 跟著其他車輛排隊停車, 然後開窗, 關引擎, 拉手掣, 入一波(棍波車泊車不可違漏的步驟), 便可安全起程,大約四十五分鐘便到達英國Folkstone。
終於回到英國了, 要提醒自己, 已經離開了德國, 不可地板油了! 但右軚車返回路上左邊, 感覺正常得多。
揸車迷 ~ 阿力
香港土生小伙子,未懂得行路已經做車主——雖然只是阿爸買部真車的贈品玩具車,自小已憧憬要奔馳在路上。相信不少年輕人小時侯也嚮往做車主,阿力希望藉《車主》平台,跟大家分享自己小時侯跟「車」結緣的生活趣事。小伙子阿力的中文水平只達小學程度,文采欠奉,時有中、英夾雜、錯別字,希望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