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我們繼續談死氣喉,踏進催化變換器年代之後,市場開始追求靚聲,排氣系統要有悅耳音調。多年來,不同的死氣喉潮流品牌,各領風騷,而簡單直出的保時捷911 Turbo排氣改裝,最令人懷念。
上期講到,死氣喉的發展進程,在七十年代出現重要的轉捩點,關注環保問題,衍生出催化變換器。裝了催化器,死氣喉的排氣過程被重重隔住,不再似原先的順暢。
催化器主要分兩種,分別為內裏設陶瓷(ceramics),或用上金屬(metallic)。只需留意催化器裏面的微小細孔,看看那些孔到底是用瓷或是用金屬製造。要分辨其性能,金屬比陶瓷好。是要把微粒隔開,裏面便需要鍍一層貴金屬,如鉻(chromium)、鉑(platinum)和鈀(palladium),三種都是貴金屬。只有這三種金屬,才可以將裏面的有毒物質、對空氣不好的物質產生化學作用,以作稀釋。
所以,金屬的催化器很貴,曾經有人計算過,使用高效能的金屬催化器,引擎馬力損失大約1至2%;但如果使用陶瓷催化,引擎的馬力損失約3至4%。所以,一套高級的死氣喉,全都用上金屬製造。再者,催化器本身又再細分,就是每一平方吋有多少個洞。通常一般車有600個洞,喜歡改車的便把洞口改大,變為400個洞、甚至200個洞。但是改大洞口,催化效能一定會減弱,到驗車時便會不及格。香港很有趣,催化器於1975年在美國已開始使用,但香港要到差不多1992至1993年才開始要強制裝配。
究其原因,乃催化器必需要使用無鉛汽油。香港市場推出無鉛汽油,約在1992年底才出現。我記得當時在日本買了部日產S-Cargo回港,是香港首部S-Cargo。到港後運輸署一直不批准出牌,我問何解?他們說此車因配有催化器,而香港還未有無鉛汽油出售,故不能出牌。我一直等到接近1993年,開始有無鉛汽油售賣,才讓此車出牌。相比下,香港使用催化器比其他地方遲,因無鉛汽油很遲才推出,但話雖如此,香港汽油質素其實非常好。
跟日本、新加坡等地比較,香港汽油的辛烷值(octane)同樣高達98或更高,比美國和澳洲等先進國家優勝,連柴油含硫量也極低。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沒可能使用這個含硫量的柴油,因要是把硫的成份降低,成本便會提高,柴油售價也相應貴了,而且引擎的調校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發展中國家,都是使用含硫量高一點、便宜一點的柴油。
追求靚聲的年代
從六十年代開始,改裝死氣喉主要追求大聲;然後到八十年代,開車的人對死氣喉音質開始有所追求——既要響,又要有性格。當時,廠家開始設立「調音」部門(acoustic department),專門研究汽車發出的聲音,保時捷屬較早投放資源成立此部門的車廠。原來一把「靚聲」的出現,由進氣開始,去到引擎汽缸;再看它屬四缸、六缸、八缸還是十二缸,所產生的聲音也是不同的,像四缸引擎,曲軸每轉一下,就有兩次爆炸,而六缸則是三次,到八缸、十二缸,全部產生的聲音都非常不同。工程師們會設計入氣的風鼓,有多少氣進入去、多少氣排出來,一直去到死氣喉後面,在當中作調校。
玩車的人公認擁有最好聲音的有兩部跑車,第一部是保時捷Carrera GT,特意把聲音調校,在高轉踩油時,高頻率聲音跟自然吸氣的F1引擎很接近。至於公認的第二部,甚至是說最好聲的一部則是凌志LFA。LFA用很多時間去研發也未推出市場,當時說法是想配合豐田F1車隊勝出首塲賽事時一併發表,但至2009金融海嘯後退出,豐田F1仍未能一勝。他們在研發LFA時曾提到,喉聲一定要像豐田F1的V8自然吸氣引擎的聲音。
豐田一直研發,並將這重任交給山葉(Yamaha,普遍稱為「躍馬」)。大家知道,Yamaha除了電單車之外,亦有製造鋼琴和樂器,而他們所負責的是調校LFA前面進氣那部分。工程師努力把聲音調到最好而扭盡六壬,最終在車身兩邊造條聲喉出來,駁回去車身裏,藉此讓開車的也聽到排氣喉聲,因工程設計師們認為排氣的喉聲好聽,實在是一種高級享受。
豐田為LFA創作出此排氣設計,也因為備受讚賞,保時捷其後在991身上,也特意駁兩條聲喉進去車廂位置,不靠喇叭,帶來高質美妙喉聲。保時捷的做法,一條喉駁進去,喉內設兩道活瓣,帶來兩種音調,中低轉時經第一道活瓣發聲,當引擎轉數升至某高度時,便開第二道活瓣,音調更高尖悅耳。
活瓣造聲效
約由十年前開始,人們發覺慢車時死氣喉不要太大聲,免對環境造成滋擾,但快車時便要盡量去弄大聲效。從那時開始,一些死氣喉便設有活瓣,當引擎去到某個高轉數,活瓣一開,便會繞過其中一個死氣鼓,改變音調。現時差不多所有高價跑車,也設有這類活瓣操作。
在1987、1988年推出的959,是首部配六前速波箱的保時捷跑車,而且擁有高性能之餘,死氣喉也很嘈吵,當時沒有尾喉活瓣設計,故發動引擎時聲響很大。歐洲在八十年代對環境噪音管制開始嚴謹,保時捷把959造好後,拿去做驗證出牌手續,豈料,德國環境當局說此車由靜止一波開車太嘈吵,不達標。環境局說,959在打着引擎起動的一下,聲響太大,超過參數上限。
保時捷於是想出個辦法,就是把六前速波箱的一波改稱為G波,故959的波棍顯示由G開始,然後才是1、2、3、4、5,到底G是甚麼意思?大家也知道平治的G-Class吧!G是德文Gelande的簡寫,解作「爬山用」,保時捷使詐,說G波在日常情況下不用,爬山才用,換句話說,其實變成二波開車。這樣一來,車子起動時引擎所需的轉速便低一點,死氣喉聲音亦會低一點。因959有440匹馬力,故二波亦能開車。這樣,959才能出牌。我還有個有趣經歷,1988年,朋友將訂購了的959運返香港,有次與他到石澳試車,慢駛經過狹窄的大潭水壩,然後一條直路踩盡油上山。959是首部裝有兩段式渦輪增壓sequential turbo,當轉速達4,000rpm以上,第二個渦輪增壓就會啟動,死氣喉聲浪亦同時爆發,當時有位修路工人在馬路旁緩步上山,背後有如此突如其來的巨大聲浪,嚇得他立刻跳過旁邊的欄杆躲避。
從ANSA到Spoon
回想我最初經營死氣喉生意是在七十年代,當時Mini改裝Abarth尾喉的熱潮已過。最初進口死氣喉是意大利ANSA品牌,賣給當時法拉利(Ferrari)代理勵駿汽車安裝,記得第一套拿回來是給前置十二缸引擎、四座位的法拉利400用,整套喉前中後段,共有八個死氣鼓。勵駿安裝完成,他們說裝到非常惱怒,因弄了很久,十二個汽缸,從進氣岐管開始去到尾,八個死氣鼓,很長很大串,他們說法拉利原廠很多部位都是手工製造,手工標準不一,而ANSA死氣喉也是手工製造,每個位置都不對稱。當時入口這類,通常給一些特別車種使用,也是接近原裝的,屬於換喉而不是改裝。
到八十年代,死氣喉入口多了,到今天還在賣的牌子是美國SSI。主要造保時捷911排氣系統,例如最古老的911,以不銹鋼造套一模一樣的替代品,因原裝物料只屬軟鋼。SSI更造回那個風冷機器的暖氣系統,連帶airbox,不如以往般換了特別死氣喉就要放棄車內暖氣。1978年美國成立的老牌子Bolra,在當時也很流行,主要也是給保時捷安裝。但我後來發覺日本的死氣喉才是最高質,如1988年成立的Spoon。
Spoon早期的死氣喉非由自家生產,而是由另一家公司代工製造。這家廠後來特別造了一批給保時捷911安裝的排氣喉,用很厚的不銹鋼物料造,他們說這是最好的死氣喉。開始時,我們賣很多給911和930等。然後,記得當時我幾乎獨攬全香港早期的本田NSX的死氣喉生意,第一批貨幾近是獨市出售。因當時Spoon推出了能調校VTEC系統的按鈕,讓駕駛者可自行提早「開VTEC」,這玩意可說是人見人愛,安裝了死氣喉,聲音馬上好得多。因厚身不銹鋼非常優質,帶來美妙音質。之後九十年代,因要配用催化器關係,進口的日本製死氣喉,結構上開始變得複雜。
強勢AMG
若說銷售數量,市場上進口最大宗,要數我公司SPEEDLINE當年售賣的AMG。因AMG不僅在香港出售,還賣到全東南亞,數量差不多每個月的貨櫃裏有一半是AMG死氣喉,死氣喉為何賣得那麼好?因AMG當時推出給平治安裝的死氣喉,使用金屬催化器,即是metallic catalytic converter,我們叫metallic cat。原裝催化器用陶瓷,換上AMG金屬催化器,馬力多約1至2%,開車時也會感覺到,而且喉聲大了,配合加大的馬力,心理上覺得部車快很多。
香港換AMG死氣喉的大多只換最後一段,沒太多人把整條連metallic cat換過來,在外國,用家是由頭到尾一整條換的。那時候,我想我賣AMG死氣喉,出口市場是世界第一位。當時我們在AMG出口市場名單上一直排第二,排第一的永遠是日本。誰會想到,火紅的日本市場,連AMG死氣喉也賣到缺貨,要跟我們買。即是說,日本代理也不夠貨,我們存倉品種和數量還比他們齊,從香港間接經過水貨商供應給日本代理。
說到底,死氣喉生意自成周期,一下子賣得很好,一下子又會乏人問津,因此我不會太着意。到了九十年代,平治C-Class面世,然後有C63等車款,我們賣出很多尾鼓,特別是相連兩條呈四方形設計的AMG尾喉。它主要是裝飾而已,大家就是覺得AMG很特別。到後期,已沒有在這業務發展,只是替朋友們訂貨安裝。
這些年來令我最滿意的死氣喉,始終是Akrapovic出品,因其由鈦合金物料所造的死氣喉質素頗高,放到車上又對位。能成為供應保時捷用的OEM廠定要具備相當水平,這是信心保證。不過售價很昂貴,一套保時捷排氣系統,從岐管到尾鼓,超過十萬港元,但聲音的確很好。
拆走尾鼓排氣直出
早年香港尚未出現投訴文化,當時我們去鬥車,若開保時捷930 Turbo是不用裝死氣喉。因渦輪增壓車有個特色,就是渦輪增壓器已有滅聲功能,死氣去到渦輪時,聲音減弱了很多。故930 Turbo本來是街道用,設有死氣鼓,要改裝為落場用,將死氣鼓拆走,再裝一條down pipe或muffler bypass便可。拆掉死氣鼓,換一條L型死氣喉,把從渦輪出來的死氣排在地下,不讓它們周圍散開。
這有甚麼好處?一旦把930的死氣鼓拆走,馬力立刻提升很多,因排氣順了,當時的街車並沒有催化器,於是排氣完全直出。而死氣直出亦不算很大聲,我們開這些落場車出街,也勉強可以接受。在六、七十年代,改裝過的車死氣喉全直出,也可以行街,可以開到碼頭等落船,運往澳門比賽。記得在六十年代,車手潘炳烈開着一部方程式賽車,即我們俗稱的「臘腸車」,由港島家裏直接開去碼頭,然後澳門鬥完車再由碼頭開回家,所以,以前是有機會突然看到方程式賽車在街上行走。香港以前玩車,好玩得多,不會突然把你截停,話你非法改裝。
資料提供 = JIMMY YEE
圖片提供 = JIMMY YEE + NISSAN MEDIA + PORSCHE MEDIA + 互聯網
余斯青 (Jimmy Yee)
最早引入歐洲名牌改裝部件到港的先驅,八十年代大坑浣紗街的SPEEDLINE已是香港車壇的icon,及後推動AMG品牌,將平治AMG廠隊帶到澳門作賽,留給一代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