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裝清單中的必然選項,當中有何學問竅門?從最初的阿巴夫軟鋼喉講起,到不銹鋼,然後到鈦合金,再談談 inconel 的死氣喉發展。
在我六十年代開始對汽車有認識的時候,經常在香港街頭看到一款貼紙,有個蝎子圖案,覺得很有型。後來知道,它是意大利Abarth(阿巴夫)的徽章。這蝎子圖案貼紙很多車都會貼上,隨處可見,特別是迷你(Mini)Cooper,多會貼上。但Abarth自家推出的車款,主要由快意(Fiat)改裝而成,在街上很少機會見到,而其他車卻貼上這個蝎子圖案貼紙,何解呢?
昂貴改裝費
這種排氣喉的形狀在六十年代很普遍,差不多所有Cooper、Cooper S、「大S」出車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裝一條這樣的死氣喉上去。我記得,當時買一條死氣喉要用上三、四百元,算起來也是所費不菲,因為一部車售價只是一萬多元,那二、三百元已佔了車價的3至4%。
改裝了死氣喉,喉嘴外露,也甚是有型。除了有型,兼會有聲,而且是「砰砰聲」。以前的香港,沒甚麼規例去嚴格規管噪音,即使部車死氣喉太嘈而製造噪音,也從來沒有人投訴。我記得,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澳門賽車舉行前的那個星期,所有車都趕着要改裝,趕着翌日落船赴運,而車房通常在民居樓房地下,改到三更半夜,工作完成便即時發動引擎,大力踩兩下油門,那些賽車的死氣喉是「直出」的,聲音可把整條街的街坊吵醒。以前香港人忍耐力非常高,半夜三更「砰砰聲」也沒有投訴。
六十年代大部分改車的人,都鍾情於迷你Cooper,因它既便宜又「好飛」,也是非常實用的小型雙門四座位車。當時最直接、最簡單的改裝,就是換一條死氣喉(排氣喉),通常改死氣喉,只改尾鼓。當時差不多所有的死氣喉改裝,都是清一色同一個形狀,像削尖了的竹枝,上面呈尖形,一直往下斜,一條管狀,延伸至車尾。有些形態會較直,也有些往上曲,吊在車底的中間或兩旁位置,然後在車尾凸出來。
Abarth出產的死氣喉,產地也不僅限於意大利。很奇怪,以前差不多所有改裝用的死氣喉,大部分來自意大利廠家。除了Abarth之外,還有另一個很出名的牌子叫ANSA。很多意大利跑車,例如法拉利(Ferrari)、林寶堅尼(Lamborghini),原裝都會使用ANSA,但這牌子卻較少用於迷你Cooper身上。
其實,改裝死氣喉的款式都是大同小異,也是兩條直出,打斜然後呈削尖形狀。引擎容積較大的車種,死氣會在左右兩邊排出,就是總共四條尾喉,如法拉利或積架(Jaguar)E-Type。小車則通常一條死氣喉分開兩條,延往車尾,我們稱之為tail pipe,即是「死氣喉嘴」。
改裝Abarth死氣喉的風氣,延續至約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其他款式、其他形狀,甚至其他的製作物料。早期死氣喉差不多都使用軟鋼(mild steel)製造,軟鋼的物料摻進了碳,使其可塑性更高,容許極大程度的扭曲、弄方搓圓亦很容易。它的缺點就是使用久了便容易生銹,而且較重。
不銹鋼死氣喉的出現,車迷們趨之若鶩。在七、八十年代,改裝不銹鋼喉最普遍的車種,莫過於保時捷(Porsche)911。因如法拉利等其他跑車品牌,對改裝死氣喉需求不大,因為原裝的已經很好。而保時捷原裝死氣喉就是很普通的質素,一經改裝會特別大聲。
不銹鋼尾喉主要分為厚和薄兩種,較薄的不銹鋼製作時容易屈曲成形;運作上,即使在怠速,聲音也特別大,就像個鼓,愈薄愈易產生共震發聲。用料稍厚一點,聲音會好得多,音質較實在,而且在怠速或低轉時的聲音也沒這麼大。直去踩油時,喉聲才開始爆發出來。厚質不銹鋼缺點是不容易製造,由於厚身,屈曲不了,容易爆,去到需要屈曲的位置要加工切割,切好再燒焊接駁,駁完又再切,逐節做。加上材料愈厚,重量亦同時增加。
進化至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現鈦合金(titanium)死氣喉。鈦合金有甚麼好處?當然它很輕。但缺點是材料特別貴,而且燒焊難度比處理不銹鋼或鐵更要高,要知道鐵是最容易燒焊的。鈦合金死氣喉出現之後,突然間到處都開始製造,尤其在中國大陸,或者說,全世界很多小型工廠都去造鈦合金死氣喉。
鈦合金喉唯一宗師
鈦合金死氣喉特別之處,是一遇熱便會呈現藍色,非常漂亮,會變色的死氣喉,看上去像彩虹一樣美。只是鈦合金的最大缺點,就是長期在攝氏600度的高溫下容易氧化,繼而爆裂,不適合用於長時間比賽。特別是燒焊駁口一旦造得不好,便容易裂開。所以,很多車用鈦合金尾喉經過一段時間後,突然間死氣喉有些地方會裂開,然後漏氣,很多人看見這情況都不敢使用。雖然很輕很特別,但在高溫情況下使用,短時間便會裂。如果落埸賽車,可能沒賽完,死氣喉已經裂開。直到有間叫Akrapovič的特別改裝廠出現,情況才有所改善。
Akrapovič在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Slovenia)起家,一直只造死氣喉供電單車使用,是鈦合金喉的專家。在九十年代末、踏進千禧年時,更安裝在奧迪(Audi)LMP1參加勒芒(Le Mans)24小時耐力賽而贏得多年冠軍,其後被保時捷看中,認為其手工和各方面都具水平,屬第一家被保時捷選中,並接受為代工生產(OEM)的死氣喉供應商。第一款安裝Akrapovič產品的型號是997 GT2 RS,算是第一款量產車的整個排氣系統。由進氣歧管去到尾鼓,再到喉嘴,都是以鈦合金製造。
其產品特別之處,是盡量不以燒焊來接駁,而是去鑄造接駁位,例如將兩條管變成一條,將整組接駁位鑄造出來,一體成形。此舉成本很高,同時處理上非常精確,質素很高,才能做得到。Akrapovič可說是製作鈦合金尾喉最出名,更是信心保證。安裝到車上,不容易裂開,非常耐用。一間很特別的工廠,其產品在未安裝到保時捷997 GT2 RS身上之前, 除了鐵騎士之外,是沒有人認識Akrapovič的。
F1用inconel合金喉
鈦合金尾喉出現後,業界在想,到底還有甚麼比鈦合金更好?原來在很多年前開始,用於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死氣喉,已經不是用鐵造出來,也不是用鈦合金,而是用了一種材料,名為inconel的合金。它是鎳(nickel)加上鉻(chromium),可稱為鉻鎳鐵合金,維基百科有人稱之為英高鎳合金。從學名知道是chromium和nickel結合而成,製造出來的死氣喉非常薄而輕,也很耐熱。缺點是這種材料同樣不能屈曲,把它屈曲到某個角度便會爆開。有留意F1死氣喉的話,會發現它要分成很多接駁位,因在屈曲得厲害時,要分段製造。
現今一條 inconel 鉻鎳鐵合金F1死氣喉,索價超過一百萬港元,而且只用一、兩場便要更換。最近,來自羅馬尼亞的公司Kline,專門以這種材料造死氣喉供應市場。物料價錢昂貴,但優點是輕,例如一部法拉利488 Pista,原裝死氣喉約重22kg,轉用 inconel 後的重量便減至9.8kg。所以,全車輕了約10kg,以全車總重一千多kg計算,只是輕了一點,實際作用會有多大?
講到重量,保時捷選用Akrapovič鈦合金尾喉,因為997 GT2 RS是當時911的頂級版本,馬力大,加上911天生特別之處是採用後置引擎布局,死氣喉放在引擎最後端的位置,若能夠改善整組後置引擎布局的重量,即使車尾部分可多輕十數公斤,其減磅的優勢和效用便更為突出,所產生的離心力馬上看出分別。法拉利的死氣喉由中間去到車尾,911則集中在車尾,兩者的離心力分布並不相同。
當一個喜歡開快車,真的會落場去劈彎的人去駕駛,會明顯感覺到箇中分別。值得一提,美國的改裝911專家Singer,其改裝911作品配用 inconel 排氣喉,並加陶瓷外層,既輕磅,又耐高溫。
有趣現象是這些高性能死氣喉的優秀生產者,如斯洛文尼亞的Akrapovič跟羅馬尼亞的Kline,都是來自社會主義國家。其實是否意味着不久將來,中國大陸亦會出產一些以特別材料製造的高性能死氣喉?
催化變換器出現
縱觀整個死氣喉的發展進程,由最初以軟鋼製造到不銹鋼,之後有鈦合金,最後再到 inconel,主要由四種材料製造。暫時沒見過第五種,也不會用到碳纖維,因碳纖維抵受不到高熱,死氣喉的溫度達攝氏一千多度。碳纖維的製作需靠人造樹脂去成形,現今樹脂承受的最高溫度是攝氏五、六百度而已。故此,碳纖維現今只能用作死氣喉嘴或周邊的裝飾附加件。
死氣喉的發展在七十年代出現重要轉捩點,當時汽車排放出如硫磺、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有毒物質,影響環境,最明顯是在美國加州出現霧霾。當時我在歐洲也看到當地樹林被酸雨侵蝕,因汽車排放太多硫磺,變成酸雨。從那時開始,這環保問題衍生了催化變換器(catalytic converter)的出現。
最早安裝催化器是美國通用汽車(GM),它們在1975年安裝了首批催化器在標域(Buick) Regal身上。當然,那時的催化器沒如現在的高級,當時使用的是two way。現在我們有three way,就是阻隔過濾污染物的能力更強,有了催化器,死氣喉被重重隔住,排氣也沒這麼順。(……待續)
資料 = JIMMY YEE
圖片 = JIMMY YEE + 互聯網
余斯青 (Jimmy Yee)
最早引入歐洲名牌改裝部件到港的先驅,八十年代大坑浣紗街的SPEEDLINE已是香港車壇的icon,及後推動AMG品牌,將平治AMG廠隊帶到澳門作賽,留給一代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