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紅牛F1監製的街版 F1 ASTON MARTIN VALKYRIE
阿士頓馬田早在 2015 年已經公布, 將與紅牛一級方程式車隊,合作製造一部全新的 hypercar,新車將由 一級方程式氣流動力設計專家紐維(Adrian Newey)主力研發。到去 年,Valkyrie 這台極級超跑終於現身,在新車研發進行的七年間,阿士頓馬田就連行政總裁也換過兩任,而且期間阿士頓馬田的大股東史度奧(Lawrence Stroll)也收購了 Racing Point 車隊,將之冠名為 Aston Martin,成為紅牛的競爭對手。不過,等了多年,隨着首 150 位 客人接收 Valkyrie 新車,傳媒終於也可一嘗新車的性能表現了!
英國阿士頓馬田(Aston Martin)的極級超跑 Valkyrie, 由紅牛一級方程式車隊技術總監紐維負責設計,自然吸氣的 V12 引擎由告士禾夫(Cosworth)提供,車身設計有一級方程式程度的仔細。種種看來非常出色,那麼在現實世界,其性能表現又是如何呢?
中東巴林體驗
漫長的等待是否值得?試車的記者來到中東巴林國際賽道一探究竟。雖然,賽道看似不太適合測試一台未完全了解 的新車,但它卻是少數允許 Valkyrie 的 1,139bhp 馬力引擎大展身手的場地。
Valkyrie 算是最為極端的道路車。跟其性能表現相似的汽車當然存在,不過,它們都不是合法的道路車。我認為,「傑作」一詞不足以形容 Valkyrie。基本上,新車的每一寸都證明,紐維對其要求極為嚴格,不達致最初的目標,誓不罷休。剛剛從Dacia(法國雷諾旗下的羅馬尼亞汽車品牌)回巢阿士頓馬田的設計總監龍貝加(Miles Nurnberger)表示, 在項目進行期間,設計部門跟紐維商量新車設計,要引出尺寸數據時,甚至要提供小數點後數個位的數字,證明他們對這方面絕不兒戲。在某次會議,紐維意想不到地退讓,增闊乘客空間 8mm,贏得工程部的掌聲。
話雖如此,請不要誤會 Valkyrie 的車廂空間寬闊非常, 事實上,新車跟「寬闊」兩字根本扯不上任何關係。2021 年,我在古德伍德速度節(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便曾坐上一台試作版 Valkyrie 的乘客席,由當時的行政總裁莫雅斯(Tobias Moers)帶上 Goodwood 跑道的上山路段。該次體驗證明,載着兩人時,無論是乘客或駕駛者,都不會在 Valkyrie 上感到舒適自在。不過,我懷疑車主如果要找人自願體驗新車的話,應不難找到人自告奮勇地坐上乘客席的。
只有一人在車上的話,舒適感便提升不少。不顧儀態地跨過車身側箱,經過狹窄的車門後,便可登上車廂。受惠於 可移動的腳踏板組,駕駛席的腳部伸展空間足夠,而膝蓋空間則被低矮的車身所限制。由於這次試車必須佩戴頭盔,為免我的頭碰到車頂,廠方只能移除桶形座椅下半部的輕薄背墊,我的身高「只是」5 呎 11 吋(180cm)而已。
活是高科技 C 組賽車
今趟坐在駕駛席的感覺,有如在駕駛高科技 C 組賽車一 樣。Valkyrie 的擋風玻璃彎曲得不可思議(廠方為這個設計度身訂造了可轉動式水撥,令部件與玻璃維持接觸,以取得道路車及格驗證許可,是一大工程設計的挑戰)。車內裝有一個觸控屏幕,而車廂兩端又有兩個小螢幕,取代側鏡投射車身兩側的影像,在阿士頓馬田上屬首見。
車上幾乎所有控制按鍵,都裝在方正的軚盤上,例如底盤設定控制鍵(可調至市區、運動及賽道模式),以及 ERS( E n e r g y R e c o v e r y S y s t e m , 能量回收系統)按鈕等。按動後者, 即可啟用141bhp 馬力的電動摩打增加輸出,輔助6.5公升V12 機器及七前速波箱。另外,此電動摩打亦負責彌補波段切換之間的扭力空隙。
新車配有主動式避震,以及車身穩定控制系統,不過,上次在 Goodwood 試乘時仍未可用。在賽道模式時, Valkyrie 利用一系列主動式垂直翼尖與翼尾活片,來降低高速行駛時的車身高度,增加貼地性。數據上,以上部件可提供約 1,100kg 的下壓力。
靈魂告士禾夫 V12
想當然,新車最值得留意的,是其告士禾夫的 V12 引擎。就連啟動機器,也是非常特別的體驗。發動引擎後,機器會先運作數秒然後再點火,以累積油壓。就算我戴着頭盔,機器在 1,000rpm 空轉時,已是震耳欲聾, 震動不斷地傳至座椅上,但是,引擎距離紅線,還有 10,000rpm。轉動凸輪軸的齒輪就在 V12J 引擎末端,換句話說,它距離我後腦只有數厘米。
真正開動汽車,不是難事,混合動力系統的軸向磁通馬達,位於引擎與序列式(sequential)七前速波箱之間, 負責在低速時提供動力。正因如此,Valkyrie 的波箱不設後波。只憑電動摩打本身不足以直接驅動 Valkyrie, 故此引擎必須保持啟動。不過,它在起步時表現仍然順暢。
即使在巴林寬闊開揚的賽道,踩盡油門仍有過於冒進的感覺。壓下油門時,Valkyrie 立刻提供推力,加速度有如高性能電動車一樣,但 Valkyrie 在高轉數時,仍能持續提供無限額外動力,刺激非常。
在試駕首圈,我不斷過早換檔,在換檔提示燈亮起前,大腦已覺得轉波時機已到了。到了大直路時,我才能壓抑着衝動,待至紅線區才換檔。此時,V12 已經吵得難以承受,頭盔的填料似乎完全無助於隔聲。引擎輸出的動力非常驚人,令 ERS 的效果不太明顯,在最長一段直路啟動該系統時,動力輸出的提升不太明顯。 心理上,要在大直路末端保持加速,亦是難事,因為加速力度太過強勁,大腦難以同時處理一直增加的速度,以及迎面而至的彎道。新車的碳纖維煞車碟非常有力,但在開首數圈,我的煞車點早得令人尷尬。煞車踏板在初段反應一般,在末端的阻力較少。值得一提的是, 煞車效能在長時間行走後,亦無減退,在我試車之前, 這車早在賽道上走過不少圈了。
保護引擎裝置
最令我驚訝的是,引擎冷卻液升至一定溫度後,電腦會自動把轉數移前紅線區,降低機器輸出,避免引擎過熱。不過,只要在接着的半個到一個圈提早換檔,便會回復正常。我回到維修站後,車廠工程師表示,新車似乎抵受不住巴林的高溫,才有如此情況。
要輸出降低,其實問題不大,而老實說,在第一節試車時,我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習慣 Valkyrie 的澎湃輸出,並把巴林賽道的彎道,用作大直路之間的緩衝區。所以, 我在第二節才開始真正體驗新車底盤的奧妙。
Valkyrie 屬道路車,配用道路車的輪胎,所以其抓地力不是特別出眾。廠方提供的試車,配用米芝蓮(Michelin)Sport Cup 2,而非更高級的 Cup 2 RS。當然, 這車抓地力強勁,但比不上賽車專用的輪胎。遇上急彎 時,此特徵更為明顯,Valkyrie 雖然順利進入彎道,但在出彎時,循跡控制系統必會介入,確保汽車穩定離開彎道。速度提增時,整車的下壓力相應提升,予人安定感。Valkyrie 配用主動式避震,所以毫不遲鈍,敏捷非常。
即使降低循跡控制系統的敏感度,Valkyrie 亦不會像脫韁野馬,失去控制。在失去抓地力時,駕駛者亦會迅速發現,當然,速度較高的時候,可能就不一樣了。 試車日巴林賽道的路面乾爽,而且有大量緩衝區,在濕滑的鄉郊道路的話,大概會是完全不同的挑戰了。然而, F1 大師紐維設計的 Valkyrie 的底盤似乎相當出色,得以承受不同方向的拉力。
可改善的空間
在其他方面,Valkyrie 也不無缺點。首先,在賽道一圈後,駕駛室感覺更為狹窄,在強勁離心力下,身體不斷撞到車廂的不同部分。底盤在市區模式下,避震稍微柔軟,但整體仍不舒適。在賽道上低速行走配合拍攝時, 我把頭盔摘下,換上車廠建議的降噪耳機,效果是驚人地良好。於是,我決定摘下一邊耳機,聽一下在 4,000rpm 運作時的機 器聲音,結論是「噢,好吵耳」。故此,在此車上必須戴上聽覺保護裝置。 在車外
聽着 V12 機器的聲音,當然是種享受,但可惜,在車內就是另 一個世界。
Valkyrie 各種不足的出現,都是因為此車是由紐維一人獨力完成。 從概念出現到正式投產,他對車子的願景,絲毫沒有改變。Valkyrie 與麥拿侖原版 F1 街車一樣,都是由四人會議衍生出來的。最初,參與新車項目的,有阿士頓馬田當時的行政總裁龐瑪(Andy Palmer)、行銷部總監史甫尼(Simon Sproule)、紅牛賽車隊的設計總監紐維,以及紅牛賽車隊主帥賀拿(Christian Horner)。龐瑪和史甫尼後來都已離開車廠,而紅牛車隊現正製造紐維的另一出品——性能更出色的賽道版 RB17。不過,就算其背景曲折, Valkyrie 仍感覺是切實一台大師之作。
SPECS
● 引擎:6,498ccV12配電動摩打
● 引擎最大馬力:1,001bhp/10,600rpm
● 引擎峰值扭力: 1,014kgm/7,000rpm
● 電動馬達最大馬力:141bhp
● 系統總馬力:1,142bhp
● 驅動形式:中置引擎,後輪推動
● 波箱:七前速序列式自動
● 重量:1,270kg
● 0-100km/h 加速:2.5 秒
● 極速:限於 220mph (354.1km/h)
道路版與賽車版有何分別?
阿士頓馬田為展示 Valkyrie 與賽車版 AMR Pro 的鴻溝,特意請來廠方車手端納 (Darren Turner),邀請在記者測試道路版後,立刻試乘賽車版本。端納在贏得美國地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組別冠軍後,便飛到巴林。他指,比賽所駕駛的阿士頓馬田 Vantage GT3,比這車慢得多。
AMR Pro 沒有配上道路車的混合動力系統, 而且車身經過顯著改動。廠方原打算以此為基礎, 再製造一台利曼地通拿 LMDh 原型賽車,但未能成事。賽車版的車廂與道路版一樣狹窄,我尷尬地收起手臂後,端納的手肘才有足夠空間轉動軚盤。
AMR Pro 使用賽車輪胎,車身氣動裝置更可製 造超過 2,700kg 下壓力。明顯地,此車與道路版完全不是同一個級別,過彎時引擎輸出動力,其側向 G-force 力度大得似要折斷頸部。此車如在市場上發售的話,應該大多數買家都沒有充足的體能去作長時間駕駛。
在巴林賽道一公里長的直路末端,AMR Pro 的電子速度錶顯示,汽車正以 321.9km/h(200mph)行走。端納更有一段短時間轉用七波, 再在第一個彎道前 150 米處轉回一波,厲害非常。
撰文 = MIKE DUFF 攝影 = MAX EAREY 整理 = SAWA M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