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風潮席捲全球,標榜零排放的純電動車,自然成為市場新寵兒,就連業務範疇遍及「海陸空」 的本田,也舉手嚷着要加入有關陣營。其實,它們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踏上環保之路, 期間更發展出 CVCC 技術,為市場帶來不少具備節能與減排效果的選擇。
本田(Honda)成立初期主要以生產電單車為主, 直到 1963 年才啟動生產四輪車的業務,而當時的主要車型,分別是 N360 迷你小車和 T360 迷你貨車,後來更有 S600 與 S800 等跑車的出現,1969 年更推出能迎合世界市場需要的 Honda 1300 四門房車。 至於銷售情況,在當時而言可算是理想。
但好景不想,由於部分 N360 及 Honda 1300 的品質較為參差,加上當年市場有不少同類型車款選擇,結果導致銷量下滑,令本田的四輪車業務陷入困境,迫使車廠管理層考慮是否需要結束有關業務。但在1972 年登場的首代 Civic,卻成為了這次事件的救星,更化身廠方的環保代表。
六十年代開展計劃
其實本田早就因應世界各地政府,針對汽車廢氣排放的措施會愈趨嚴緊,故車廠創辦人本田宗一郎,決定在 1965 年成立預防空氣污染計劃小組,收集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市場的汽車廢氣排放數據,借此研究出各種可行解決方案。由時任研發部門主管、引擎工程師及東京大學教授組成的團隊,期間進行了對貧燃技術(lean combustion)的研究 ,他們更將代號 EA 的 356cc 直列雙汽缸引擎進行改裝,並將之投放在 1970 年 1 月登場 的 N600 揭背小車上測試。經過反覆測試後,這副引擎在未有加裝觸媒轉化器的情況下,所排放的廢氣能通過七十年代在日本及美國市場生效的環保條例,廠方亦把這種技術命名為複合渦流控制燃燒 Compound Vo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簡稱 CVCC。
1971 年 2 月,車廠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向外公布 CVCC 引擎推出的消息。此時亦有指他正與其他管理層,是否應該結束四輪車業務,以避免影響車廠日後發展。不過,亦曾有消息傳出,指他與管理層決定讓設計團隊構思已久的 Civic 如期推出,但若然銷量不似如期,就會終止整個四輪車業務。1972 年 7 月,首代 Civic 正式面世,以揭背小車、空間寬敞、容易操控等作賣點,加上當時日本社會經濟出現轉型,年輕中產階層冒起,因而令 Civic 成功搶佔市場,銷量更超出廠方預期。1973 年 3 月,本田將車系引進到美國,初期市場反應未算太好,但隨着首次國際石油危機在同年爆發,因而促使當地用家放棄過往座駕體積、性能表現,甚至連耗油量也要大的傳統思想,爭相購入標榜慳油節能的日系車款,而 Civic 就正是其中一份子。
不過,大家要留意當時開售的 Civic,並未將 CVCC 引擎列為標準配備,直到 1973 年才出現改變!
首現 Civic 身上
話說在這年的 12 月,本田宣布為 Civic 推出四門房車版本,並表明會加入排氣量 1.5 公升的 CVCC 引擎供選擇。這副可使用含鉛或無鉛汽油的機器,建基於水冷式直列四汽缸 OHC 結構,整體與一般引擎無異,就連進氣與排氣閥的設計亦幾近相同,但就多加一個小型輔助進氣閥。當引擎處於進氣動作時,這個小型氣閥可把較濃的混合氣體帶到副燃燒室,而期間被帶到主燃燒室的混合氣體,在正常點火程序是較難被燃點的。此時副燃燒室便產生作用,它可透過引擎火咀,燃點內裏的混合氣體,繼而透過期間產生的火焰,把主燃燒室的混合氣體也燃點起來,以達至稀薄燃燒的作用。這個配搭令最大馬力輸出達 63ps,而峰值扭力則為 10.2kgm,但最重要還是讓汽油得以徹底燃燒,並在沒有安裝觸媒轉化器的情況下,能有效減少引擎運轉期間所產生的污染物。
1975 年,本田宣布為 Civic 推出改良新版時,增加排氣量為 1.2 公升的 CVCC 引擎供用家選擇,同時將配備 CVCC 機器的 Civic 帶到美國市場。此舉不僅成為首款在未有安裝觸媒轉化器的情況下,能夠通過當地汽車廢氣排放條例的車款,亦憑着低耗油表現而令銷量急升, 無形中化身成功拯救本田四輪車業務的白武士。但凡事總是有幸有不幸,CVCC 引擎確實為本田創下驕人成績, 同時亦因為先天設計缺陷,汽油容易從汽門流入燃燒室, 繼而導致出現突然失去動力,又或排出大量煙霧的情況,令車主需要付出額外維修費用。幸而,廠方很快就得知問題所在,並利用特製的金屬環固定汽門滑動位置,問題自此便得到解決。
縱使問題得到解決,但由於各地市場(尤其美國)對汽車廢氣排放的規限愈趨嚴緊,CVCC 引擎昔日所取得的成果,已難再輕鬆通過相關法規。故本田後來選擇讓 Programmed Fuel Injection 高精準度程序控制燃料噴注系統(簡稱 PGM-FI),成為旗下多款引擎及車系的標準配備,CVCC 技術從此逐步淡出。
改良升級求表現
正當市場認為 CVCC 引擎從此消失之際,殊不知本田卻在 1980 年推出的首代 Accord,以及 Prelude「尾期」型號上,選配代號 EK 的 CVCC-II 引擎。這副排氣量 1,750cc 的直四 OHC 機器,運用了昔日 CVCC 引擎的特質,並對整體燃燒效果及反應作針對性調校,以及加裝觸媒轉化器後,廢氣排放表現更出色的同時,若以 Accord 四門房車版為例,平均每公升汽油可跑 13 公里,燃油效益比前期型號提升約 23.8%。至於屬雙門 coupe 設計的 Prelude,燃油效益亦比前期型號增加約 19%,錄得平均每公升汽油可跑 12.5 公里的紀錄。
翌年九月推出的第二代 Accord,全線皆以 CVCC- II 引擎作動力核心。1800 版本選用代號 EK 的 1.8 公升 機器,1600 版本則配備代號 EP 的 1.6 公升引擎,最大馬力分別為 97ps 及 90ps,平均耗油量可低見 13.5km/L(1800)及 15.0km/L(1600)。至於在 1982 年 11 月推出的第二代 Prelude,在當年被譽為投放了大量新科技的車款,涵蓋範疇包括新設計的前輪雙搖臂懸掛、全日本首款配備四輪防鎖制動系統的車型外,它還配備經過改良的 CVCC-II 引擎。
引擎排氣量為 1,829cc,並沿用直列四汽缸 OHC 結構,但內裏每個汽缸就改用本田獨有的雙進氣、單排氣的氣閥設計,使引擎進氣與排氣表現,可有如四氣閥設計般高,但就有雙氣閥設計的輕巧。同時為改善進氣效能,更在引擎旁邊裝有兩個體積細小的化油器,以提升輸出穩定性,就連空燃壓縮比亦提升至 9.4:1。有了上述改動,引擎最大馬力輸出,按照版本設定而達到 120ps 及 125ps,而峰值扭力亦達 15.3kgm,在當時而言已屬出色之列。
獲頒最佳技術獎
後來,本田再為 CVCC-II 引擎進行改良,並先後推出代號 ES2 的升級版 1.8 公升機器,以及代號 ER 的 1.2 公升款式。奈何各地政府針對汽車廢氣排放的規限愈趨嚴謹,即使經過連番改良,CVCC 技術亦無法達標,故最後於八十年代末消失於車壇。
2000 年,CVCC 技術獲 SAE 汽車工程月刊頒發 1970 年代的最佳技術獎,以表揚車廠創辦人本田宗一郎, 以及其團隊早年的努力絕無白費!
撰文=鄭達基
圖片提供 = HOND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