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ving the Future: POLYU E-FORMULA RACING TEAM ~ 在沒有汽車工業之城追風逐夢
理工大學的一班年青人懷着熾熱的賽車夢,成立賽車隊,設計和製造電動方程式賽車。除參與英國和內地的Formula Student 賽事外,他們還希望將Formula Racing 介紹給更多人,亦正在進行STEM 課程的設計工作,以助香港培育方程式人才。
在2015 年,九位香港理工大學的工程系學生組成了PolyU E-Formula RacingTeam,是本港大專學界的首支賽車隊。他們當時正在設計一部太陽能車。2017 年,其中一名學員阿聰,在構思他的final year project時,萌生建造一部電動方程式賽車的意念。結果,他與團隊成功製造了代號01E 的戰車,同年更到內地參加中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大賽(Formula Student Electric China),創香港學界先河,自此亦奠定了賽車隊在電動方程式的研發方向。
PolyU E-Formula Racing Team(2022/23)的隊長 Ivan(右),以及副 營運總監 Lok(左)。
應屆(2022/23)隊長Ivan 說:「其實車隊在成立第二年,已有數十人參與。工作範疇亦由原來只是設計一部賽車,擴展到有巿場推廣團隊,專責尋找資金及贊助商。現時,賽車隊有七十多人,而且不局限於工程系學生,還有設計、巿場學等的同學參與。」
自2017 年起,PolyU E-Formula Racing Team 每年都有參加Formula Student 比賽,Ivan 透露,他們我們正在設計代號05E 的戰車。「今年七月,我們將會首次到英國銀石比賽,11 月就繼續鬥國內的Formula Student。比賽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動態的,即是要落場比試,分別鬥直路、autocross、skidpad、耐力賽;第二部分是靜態的,即是文書工作;我們要交一份工程設計報告來解釋05E 戰車的概念、製作過程、驗證方法等。歸根究底,這是一項學術研究工作,希望學生透過課外活動,可親身參與產品的設計及製造過程,並從中學習。」
學生設計電動方程式賽車
自從首部賽車01E 面世以來,隨後每年都有一部登場,亦即02E 與03E 等。Ivan 說:「每年部車都不一樣,但都是建基於上一年的設計而改進。最初,我們的powertrain 比較不同;當時是用國內一家小公司的原型摩打。最近兩代我們就換了另一款摩打,亦有新設計的底盤,加裝了防傾桿等。包括尾翼、懸掛結構等大部分組件都不是現成的,而是由學生設計,再找生產商製造,可稱得上是定制產品。至於車輛控制元件VCU,以及電池元件就是現成的。」
05E 的波箱原來都是學生的出品,「波箱是行星齒輪箱(Planetary Gearbox),當中包含一個太陽齒輪(Sun Gear)、三個行星齒輪(Planet Gear)和一個環狀齒輪(Ring Gear),用合金鋼製成,而外殼則是鋁合金。這個波箱是純由學生設計,之後我們找生產商製造。」Ivan 說。
在沒有賽車工業之地逆流而上
雖然理大工程學院提供了多種工程學科選擇,如航空航天、生物醫學、電氣、電子信息、工業和系統及機械工程,但卻沒有汽車工程。Ivan 笑言,雖然他們的車隊都有頗多工程學院學生參與,但其實要造一部車出來,課堂是學不到的。「當然,有些技術是共通的,例如在設計應用於戰車上的的空氣力學部件時,便會用上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又或是半導體和晶片技術,統統與汽車有關。但若要專科去鑽研,則要去外國攻讀,香港沒有。」
香港的大學沒有汽車工程學修讀也不足為奇,這兒沒有賽車場,也沒有汽車工業,試問大學又怎會考慮開辦這些學科? Ivan希望透過賽車隊,能夠令更多人對formula racing 感興趣,又或者有同學很渴望可以參與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工作,亦可從中提供接觸這方面技術的途徑。
其實F1 不是夢。早前談及的阿聰(2017 年的隊長),現已畢業並在平治(Mercedes-Benz)一級方程車隊工作,工作範疇是關於動力總成(powertrain)部分。03E 的隊長Jason 同樣效力平治F1 車隊,而香港科技大學亦有畢業生在英國修讀賽車的碩士課程。
Ivan 說:「港大和科大都有賽車隊,某程度上,我們是競爭對手,但大家都有共同目標,就是希望有屬於香港的汽車或賽車工業。在這個沒有汽車工業的都巿,我們都希望推動電動方程式賽車。因此我們成立了聯盟,一同舉辦活動,例如參觀車房、交流及學習等,透過互相合作,讓我們一同成長,希望讓夢想可以成真,亦可讓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大競爭力。 」
跨學科參與 體現團隊精神
車隊的副營運總監Lok 說:「參與我們賽車隊的不僅是工程學院的學生,也有修讀巿場學、設計等學科的同學參與。一支車隊除有engineering 外,亦有operation 的範疇。例如車隊要去比賽,其實涉及很多其他工作,例如運輸、文件、尋找贊助商等。這些不僅是工程的事,而是一些巿場推廣或商科的同學都很適合的工作。所以,PolyU E-Formula Racing Team 可會是一個跨學科的隊伍。 」
聽Lok 說起來,發現車隊的架構和分工很認真和仔細。他說:「operation 有八個sub-teams,分別負責巿場推廣/ 社交媒體、多媒體製作、贊助、STEM、IT、財務等。特別一提是有關STEM 的資訊,我們正在為中小學設計STEM 課程,希望可以提早培育方程式人才,將方程式賽事的知識傳到更廣層面。」
雖然一班年青人的賽車夢未知何時能夠實現,但在參加與車隊工作後,大家的得着便很實在。Ivan 以設計一部車作例,整個過程其實在其他工程項目上也可以應用得到。「例如你做design,首要就是想像成品的概念、有甚麼要求,畫好設計圖後,要去驗證,隨後還要籌集資金⋯⋯」雖然車隊只是課外活動,但其實每個步驟都能應用到將來的工作上。
不過,Ivan 認為當中最大的最大得着,就是學懂teamwork 團隊精神。「皆因一部賽車由構思至誕生,到落場比賽,當中涉及很多範疇,期間由擁有不同技能的同學去負責,大家發揮所長,從而展現團隊力量。」
撰文 + 攝影 = CHRISTINE HO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