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七十年代發生的國際石油危機後,世界汽車市場潮流產生重大變化,講究低油耗的中小型車款成為主流。平治亦睇準時機,推出全新設計的190 系列,不單在各地市場取得佳績,更在賽道上屢獲殊榮,成就了一個車壇神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汽車市場,整體潮流可謂一味靠「大」,涵蓋範疇包括車輛體積要大,引擎排氣量跟輸出亦要大,故當年的歐美出品,普遍是車輛本身的「建築面積」,與車廂「實用面積」不成正比。開車到油站加油時,加油機上的收費錶亦只會愈跳愈快,亦即代表油費支出愈來愈多。可是,經歷七十年代發生的國際石油危機,以及美國在當時積極推行的淨化空氣法案後,迫使各大車廠推出的新車,皆要比以前細少和慳油,日本車廠更乘勢推出多款符合相關條件的汽車,不僅在本土和亞洲地區大賣,歐美市場亦愈見受落,促使各大歐洲車廠需要急謀對策應對。
石油危機 萌生念頭
若數期間最積極的歐洲車廠, 平治(Mercedes-Benz)肯定榜上有名。皆因包括時任主管車廠發展的董事局成員Professor Hans Scherenberg 在內的管理層,早已料到汽車市場潮流會在七十年代產生巨變,尤其在國際石油危機後,情況會變得更快。故此,他們在1974 年已要求時任首席設計師Bruno Sacco 和Peter Pfeiffer,設計出一款比當時廣受市場歡迎、同廠123 系列細小和輕巧的新車,其中車長、車闊分別訂於4,420mm 及1,678mm 水平,相比123 系列短305mm 及收窄了108mm。至於新車的名字,車廠管理層屬意為190,藉此明確讓用家知道它是平治旗下最新的中小型房車,而廠方代號則為W201。
當收到相關指令後,由Bruno Sacco 和Peter Pfeiffer 帶領的設計團隊,便隨即展開新車的研發工作。期間亦曾因應管理層要求,而進行了多次討論,研究如何讓車輛體積縮細和減磅之餘,仍可貫徹平治講求氣派的傳統。設計團隊不僅劃出多幅新車的設計草圖,更透過製作比例模型,以及利用當時最新的鐳射技術協助設計,後來更製作出與真車尺碼相同、跟量產型號相似的車輛模型進行風洞測試,結果發現風阻系數為Cd 0.34,成績比同級對手優秀,故設計團隊相信若將之與輕巧的車體結合,定能符合、甚至超越大家對新車燃油效益的期望。
比當時同門其他車系更富動感的造型,固為190 系列成功之處,就連給予乘客的保障亦大為提升,例如車頂結構與用料皆經過精心挑選,後者更選用當時以新技術製成的鋼材,既可提升車身剛性,減低車輛遭受撞擊時的損毀程度,據指亦有助減輕約8kg 車重,對提升燃油效益產生正面作用。此外,設計團隊亦針對駕乘舒適度及操控性作深入研究,工程師們不僅以電腦協助,更製作出一部只裝有機械部分的「車架」,在平治自家的試車場內進行連串測試,最後決定讓靈活度較高的多連桿組合,成為後輪懸掛主要配搭。
然而,廠方除在新車設計上投放了大量資源,成為當時車迷所喻為的「over-engineered」車款外,亦在生產設備方面投資超過14 億德國馬克, 興建了當時最大的生產線,以應付各地市場的龐大需求。
多個型號 接連登場經過多重研究和改良,190 系列終在1982 年12月8 日登場,當時本土售價由25,538 德國馬克起。市場反應更是一如廠方所料般強勁,單是來自本土各地的訂單已如雪花般飛至,廠方忙於接收訂單,生產線亦日以繼夜為製造新車而趕工。香港方面,代理仁孚行於1983 年,已讓190 系列的左軚樣版車在陳列室展出。不少車壇前輩指出,當時新車確實吸引到不少用家,當中亦不乏過往開日本車的中產階層,故當代理開始接收訂單後,首批配額瞬即被搶購一空!
翻查資料, 得知190 系列在港發售初期, 只有190 和190 E 兩個型號, 它們採用排氣量同為2.0 公升的直四引擎,但分別在於前者配備傳統化油器,後者則加有電子燃油噴注系統,輸出和耐用性亦以後者佔優,最大馬力、峰值扭力分別為122hp/5,100rpm 及178Nm/3,500rpm,波箱則有五前速手動或四前速自動兩種選擇。售價方面,從1983 年12 月出版的第49 期《車主》中,得知190 售價為181,800 港元,而190 E 則貴萬多元,售191,500 港元。此外,用家亦可多花一點,為座駕加配ABS 防鎖制動系統。
平治見190 系列在全球的歐洲中小型房車市場取得成功,於是銳意擴大車系陣容,增推190 D 柴油版本。1983 年推出初期,主要採用排氣量為2.0 公升的OM601 D 20 直四柴油引擎,馬力72hp。期後在同年底追加配用排氣量增至2.2 公升、編號OM601 D22 的直四柴油引擎版本,1985 年又增設裝有編號OM605 D 25、排氣量增至2.5 公升,以及坐擁90hp 馬力的2.5 公升柴油版。當然還有在1986 年登場,並首度配備渦輪增壓裝置、編號OM605 D 25 A 的2.5 公升直四柴油機器,最大馬力增至122hp。可是,截至1993 年8 月停產時,這款190D 2.5 Turbo 只生產了20,915 部,而且只在北美市場有售,連德國的車迷亦跟它緣慳一面。香港方面,由於當局早年仍准許柴油車以私家車名義登記,故代理亦曾引進190 D 2.0 到港,而在刊登於1985 年12 月出版第73 期《車主》的新車價目表中,得知當時它的售價為208,500 港元起。
講究性能 挑戰對手
與此同時,平治亦積極為190 系列研發高性能版本。然而,名為190 E 2.3-16 的新車,在1983 年舉行的第50屆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亮相。廠方在當時發布的新聞稿中強調,新車不僅透過包圍部件,改善高速馳騁期間的氣流擾動,同時提升性能與操控表現。此外,新聞稿中還提到190 E 2.3-16,在意大利南部的Nardo 試車場以201小時39 分43 秒,連續跑完50,000 公里,創下當時的世界紀錄,期間亦先後創下連續跑完25,000 公里及25,000英里的世界紀錄,而三項紀錄的平均車速均超過247km/h。此外,這次測試亦打破了九項同級車款的國際紀錄,平均車速亦超過246km/h,表現之強可想而知。
平治表明,應用於190 E 2.3-16 的編號M 102 E 23/2的2.3 公升直四引擎,與固有的2.3 公升版本有顯著不同。包括汽缸頂改以輕鋁合金製作、電子點火及怠速控制系統、機械或電子控制燃油噴注系統等,令引擎即使沒有增壓裝置加持,亦能輸出185hp/6,000rpm 最大馬力,並可在4,500rpm 時釋出240Nm 扭力,配合賽車化密齒比五前速手波,由靜止起部步加速至100km/h,需時僅約八秒,表現勝過當年不少對手,亦使它在1984 年正式投產時,成為市場熱賣車款。不過,廠方卻在1985 年9 月,因應需要而為這副引擎進行調校,壓縮比由原來10.5:1 改為9.7:1,最大馬力亦被下調至177hp。對於這位新進的190系列高性能成員,本港代理亦對其感興趣,故亦有引進開售,而當時的售價則為333,000 港元。
為求參賽 限量生產
1988 年,190 系列迎來facelift 小改款,主要變革在於動力結構。原有的2.2 公升柴油引擎從此在名單中消失,但在同年推出名氣更強的190 E 2.5-16。它不僅承襲過去2.3-16 版本的動感造型,包括加裝小尾翼和車身擾流配件,但所配備的引擎卻升級至編號M 102 E 25/2、排氣量為2.5公升的直四機器,缸徑、衝程分別為95.5mm 及87.2mm,透過9.7:1 的壓縮比,換來195hp 最大馬力和235Nm 峰值扭力,靜止加速至100km/h 需時7.5 秒,而它在1989年11 月於本港市場的售價為610,000 港元。
與此同時,為獲得包括DTM 德國房車錦標賽在內的參賽資格,平治於是在1989 年製造了502 部190 E 2.5-16Evolution。此車所配備的包圍配件及尾翼,設計比普通的2.5-16 版本更誇張,引擎配搭與輸出則相同,0 至100km/h 加速需時7.7 秒。至於後來在1990 年推出的190 E 2.5-16 Evolution II,2.5 公升直四引擎的最大馬力輸出急增至235hp,峰值扭力則為245Nm。又因為引擎輸出增加,五前速手波亦經過改良,0 至100km/h 加速時間縮短至7.1秒。後來,兩款車均取得廠方渴望得到的參賽資格,而且在DTM 賽事中連番獲勝,同時更到澳門參與東望洋大賽,與E30 時代的寶馬(BMW)M3、福特(Ford)SierraCosworth 在賽道上一決高下。另外,多部190 E 2.5-16 賽車的車身拉花,亦讓車迷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出現在德國賽道、以銀色為主的「Berlin 2000」,還有曾亮相澳門賽道、以黑色配金色的「仁孚」拉花等。
雖然Evolution 和Evolution II 版本,只屬廠方為取得1參賽資格的homologation 車款,各自的總產量只有502 部,而且一直只有左軚版本。不過,就正因為它產量極少,故無論本港還是外地的車迷,每當遇見它們都會感到莫名興奮。至於其他版本的190, 甚或190 D 跟190 E, 不少因為時間流逝而早已消失於世。車系本身亦因應廠方在1993 年推行的車系正名計劃,改配C-Class 這個新名字,廠方代號則沿用W201。不過,名字雖然換了,但受歡迎程度卻依舊不變,聲勢更一直延續至後來推出的型號,例如W202、W203 跟W204 時代的C-Class 等。可見七十年代的車廠管理層,銳意推出中小型房車的決定正確,亦見由Bruno Sacco 和Peter Pfeiffer 負責設計的汽車,多年來為平治在市場上奠下成功的重要基石。
撰文 = 鄭達基
圖片提供 = MERCEDES-BENZ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