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Integra 踏入大紅大紫的歲月,可算是1995 年推出TypeR 後,性能大受賞識,更被喻為「頭轆車神話」。但Type R 出現之前,已先行締造神話的序幕。
雖然DC2 並非本田首款Type R,但VTEC 引擎首先被用在本田那一款車上?答案就是1989年面世的第二代Integra XSi,代號為DA6。
深受北美市場歡迎
1989 年中後期,第二代Integra 已在多個市場當作1990 年型號發售。外銷型號大多歸入Acura 品牌,甫推出已在美國及加拿大市場賣個滿堂紅。單計美國市場,雙門轎跑車以及四門房車,於1990 年合共售出超過八萬部。香港亦曾有行貨引入,與NSX、Legend 及Vigor 同被歸入Acura 代理,可惜當時銷情不及第三代理想。然而,前文提及DA6 是首款使用VTEC 引擎的本田車型,160 匹馬力的B16A 引擎,人所共知是令Civic 聲名大噪的王牌機器,但其實在1989 年被率先應用在第二代Integra 身上。及至1991 年底,JDM 版本DA6 的B16A引擎受惠於中期更新,馬力輸出增至170 匹。
外銷版本被配上多款1.5 至1.8 公升引擎,當中代號為DA9 的北美版,所有型號均配1,834cc 的B18A1 機器,在沒有VTEC 協助下,馬力輸出也有130 匹。在1992年的更新中,馬力增至140 匹,而B18A1 不再是唯一引擎選項。儘管B16A 從未在美加版本Integra 出現,但在1992 年的車系更新中,推出過數量稀少的160 匹GS-R版本,引擎為1,671cc 的B17A1,代號為DB2。相對於數以萬計的其他版本,據報1992 至1993 兩年之間,進口量只有不足五千部。
伴我同行
我當年旅居美國時,亦曾擁有過一部1991 年的第二代Integra DA9,顏色屬當時本田的小眾之選——R72P Torino Red。雖同屬DOHC 結構的B18A1 引擎,輸出只有130 匹,但扭力曲線卻是可愛之處,可謂「頭中尾,段段有」。引擎怒吼聲跟隨B 系列傳統不在話下,當轉速到達在四千及六千轉時,會感受到力量踏進另一境界,就算沒有VTEC,也足以令踩盡油門的我會心微笑。懸掛雖屬四輪雙搖臂布局,但前後比重失衡引致推頭明顯,彎路操控未見突出,好玩程度及戰鬥力,與較新的DC2及DC5 存有一段距離。
就算有VTEC 的B17A1 及B18C1 引擎分別在1992及1994 年推出, 北美玩家仍對B18A1 機器情有獨鍾。Drag race 玩家尤其喜歡以B18A1 為改裝藍本,加裝turbo、NOS,甚或兩者俱備,無論將引擎繼續用在Integra 車身上,又或者移植到更輕巧的Civic 或CR-X,在四分一英里長的英雄地也曾屢獲殊榮。
回首我曾擁有的一部,接手時它已跑了約8 萬公里,五年間朝夕伴隨筆者出行,到出讓時已行駛約21 萬公里,以當地駕駛距離計算,里數並不算特別多。大問題倒沒有,但小問題卻陸續浮現。本田引擎的可靠性不容置疑,只是高轉怒吼聲開始稍覺沙啞。驅動軸反而是當年Integra、Civic、Accord 的通病。擁有那部DA9 的數年間,CV joint 問題曾多次出現,結果忍痛將兩邊驅動軸一併換掉,問題才得以解決。
在這五年的體驗中,我最欣賞還是第二代Integra 耐看的外觀,30 年後還不覺得過時。當年在圓渾線條的洪流中,保留平面直線,配上圓潤化的角落,不但滲透出八十年代的設計風味,還前瞻了千禧後的反璞歸真。30年後的今天,還看八十年代末的設計,不僅神枱級的NSX,就連Integra 也充斥着相若的味道。
入手模型車作紀念
我並沒有收藏模型車的嗜好,但某天行經玩具店時,卻見到這部同色同款的Integra 模型車,於是二話不說買了兩部,並將其中一部帶回美國,親手送給當年擁有同款Integra 的車友。這部TOMYTEC 出品的1/64 模型車,索價160 港元,似乎有點昂貴,車身顏色比真車的R72P略淺,型號徽章亦為絲印製作。不過,若非以放大鏡仔細觀看,整體精細度尚可接受。
令人留意第二代Integra 的一段小插曲,可會是日本上皇明仁的休閒座駕。他閒時在宮中駕駛代步的,正是第二代Integra 四門房車,通常會見到皇后美智子在助手席上伴隨。直至他年屆85 歲時,才放棄親自駕駛。
第三及第四代在賽車場上的成功,以及擁有揭燈的第一代元祖Integra,的確令蛻變中的第二代黯然失色,也見香港願意收藏第二代Integra 的車迷少之有少,但至少我沒有忘記與它出生入死的歲月!
撰文 = GILBERT HUI
攝影 = GILBERT HUI + ACUR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