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澳門主要專營巴士公司之一的澳巴,如今雖以國產車款為主力,但過去亦曾大舉採用歐日出品,其中以英國百福跟日本日產佔多數。
當名為嘉樂庇總督大橋的澳門首條跨海大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未通車之前,往來澳門與氹仔、路環之間的交通,主要由澳門海島市小輪船有限公司提供。至大橋於1974 年通車前,它們已向英國百福(Bedford)訂購SB5 單層巴士。同年11 月,當時的澳葡政府宣布將過橋巴士服務的專營權,判給福利巴士公司及澳門海島市小輪船有限公司,而當專營權在11 月1 日生效時,後者更改名為澳門海島市公共汽車有限公司,以代表公司所提供的服務,由海上行走的渡輪,逐步轉變成在陸上行走的巴士。
及後,使用過橋巴士服務往來澳門與氹仔、路環的需求愈來愈大,福利巴士公司更開辦雙層開篷巴士服務吸引乘客。澳門海島市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為與之抗衡,特別引入多部配備空調系統的百福SB5,成為當地首批配有空調系統的巴士,而在1977 至1978 年間,它們又分別向百福及日本大發(Daihatsu)訂購VAS5 及DeltaDV26L 小型貨車底盤,並裝上香港黃明車身廠提供的車身,以中型巴士的姿態投入服務。但這四部巴士與前輩不同的地方,就是車上不設空調系統。
換名澳巴增購新車
1986 年,海島市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經改組後,正式更名為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澳巴),而向平治(Mercedes-Benz)訂購的OF1313 大型單層巴士,也由翌年起陸續投入服務。這批巴士不僅設有空調系統,並選配由香港聯誠車身廠提供的雙門車身,得以為乘客提供舒適且上落方便的旅程外,造型亦比早年購入的巴士更富時代感。為配合當時澳葡政府的「大巴行大路,小巴行小路」政策,澳巴於1987 至1990 年多次向日產(Nissan)訂購Civilian小型巴士,為數多達104 部,其中首12 部原不設空調系統,直到後來才加裝。1989 年,澳巴向日產柴油(Nissan Diesel)訂購八部CB12LXR 大型巴士,在此之前更把其中兩部於1975 年投入服務的百福SB5 巴士翻新,將原來的黃明車身換成聯誠出品,以延長其服役時限。
因應路線網絡擴張及乘客需求急增,澳巴於九十年代連番增購新車,以壯大其車隊陣容。最先是在1994 至1997 年間,先後多次向豐田(Toyota)訂購配備自動波箱的Coaster 小巴,為數達50 部,而首批更被派往行走於1995 年開幕的澳門國際機場路線AP1。
1996 年又先後向平治及日野(Hino)招手,分別訂購採用後置引擎設計的OH1318 和RK1MMKA 大型巴士,同樣配備空調空系統及香港聯誠車身。
東瀛出品進駐車隊
因應競爭對手新福利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於千禧年間先後向英國丹尼士(Dennis)、德國猛獅(MAN)及平治巴士增購巴士,以改善服務質素,故澳巴亦再次向日野訂購10 部Blue Ribbon HT2MLCL 大型巴士。這批巴士採用後置引擎設計及配備空調系統,而且首度配備日本原廠車身,外觀比香港出品的更吸引。此外,它們亦以企位為主,加上29 個座位,共可載客71 名。
或因日野出品可靠,且可與競爭對手有顯著分野,澳巴於是在2000、2003 至2005 年期間,再向該廠訂購20 部6.99 米長的Liésse RX4JFKA 小巴、16 部8.99 米長的Rainbow HR1JKEE 低地台中型巴士、18 部7.08 米長的Liésse RX4JFEA 小巴,以及10 部10.49 米長的Rainbow PK-HR7JPAE 低地台大型巴士。這批巴士的出現,令有「東方蒙地卡羅」之稱的澳門增添了一點東洋味,皆因它們悉數採用原廠車身,而Rainbow 系列的落車閘門更屬日本常見的橫開款式,有別當年在港澳常見的摺閘設計。
可是,隨着包括五洲龍在內的多款國產巴士加入車隊,以及「新巴士服務營運模式」在2011 年8 月1 日生效後,澳巴車隊內的歐日車輛先後退役。至於最近期投入服務的日製車款,已經要數到在2016 年開始服役的三菱(Mitsubishi)Rosa 雙門小巴,但由於今年已有採用增程式(extended range)設計的國產中通LCK6759SHEVG 小巴加入車隊,相信這批來自日本的小數民族,或會在未來數年陸續退下火線,跟大家說再見!
撰文 = 鄭達基
圖片提供 = DONALD MCRAE + DICKSON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