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英國丹拿,大家總會聯想起那些氣派十足的豪華房車,但原來這家車廠亦曾涉足商用車界別,而過去曾接載大家穿梭全港每個角落的雙層巴士,該有一半是它們的產品。至於在七十年代陸續投入服務的Fleetline,更是因為它採用「3+2」式座位編排,使其載客量比其他巴士為高,因而贏得「珍寶巴士」美譽。
丹拿(Daimler)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英國車廠,在1896 年成立之初,以生產引擎和多款高級汽車為主,後來亦有涉足商用車界別。海外市場方面,自1949 年開始先後為九巴提供CVG5,以及CVG6型前置引擎雙層巴士後,香港便成為其中一個擁有最多丹拿巴士的海外市場。直到七十年代初,英國前置引擎雙層巴士發展已近尾聲,加上一直為中巴供應新車的Guy 宣布停產,促使他們要另覓車源代替。結果,時任中巴交通部經理、後來有份創辦城巴的李日新(Lyndon Rees),眼見後置引擎巴士發展愈見成熟,於是向當時的公司管理層推介試用丹拿提供的Fleetline 底盤,並裝上由Metal Sections 提供的雙層巴士車身。
1972 年首現香港
1972 年2 月,車隊編號RLX 1(後改為SF 1)的新車投入服務,中巴特別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市民大眾介紹這款全港首部後置引擎雙層巴士,並安排記者試乘,往來中環與淺水灣之間。後來經過連串試驗,以及依據實際營運所收集得來的數據,中巴認為Fleetline 確實能夠應付本港路況,於是決定大手購入,並在規格上作出一定程度修訂,例如增加車身闊度、把車高降低一點,以便通過當局的傾側測試,繼而讓車長從30 尺增至33尺,又將上層座椅布局從原來的「2+2」變成「3+2」式編排,令載客量得以提升,因而贏得「珍寶巴士」美譽。
最後,經過多次增購之後,車隊編號LF 的33 尺長Fleetline,總數多達305 部,並從車隊編號LF 107 的一部開始,改配Walter Alexander 提供的玻璃纖維車體。另因丹拿的巴士製造業務,在1968 年已被利蘭(Leyland)收歸旗下,故從車隊編號LF 31 的一部開始,底盤生產工序更被移至利蘭的廠房進行,所以出現了有Fleetline分別以丹拿和利蘭之名出現。
後來中巴又增購30 部車隊編號為SF 的30 尺長版本,用以行走山頂及半山區路線,以及向英國倫敦運輸局購入208 部俗稱「倫敦寶」的二手Fleetline 來港。
除了其中兩部分別被一部被改裝成訓練巴士,以及車隊編號為FC1 的豪華巴士之外,其餘206部均被撥入車隊編號XF 的類別之中,不少更被安排行走中環至赤柱一帶的南區路線。
巴士公司爭相購入
九巴則從1975 年開始購入Fleetline, 總數超過五百部。初期投入服務的新車,與中巴一樣採用Metal Section 車體。值得留意因兩巴早年的車隊顏色都是以紅色為主,故每當有Fleetline 行走過海隧道路線時,乘客難以分辨眼前是那家公司的車輛。結果令中巴向Metal Sections 提出修改車身設計的建議、讓新購入的Fleetline改配Walter Alexander 提供的車體,甚至經過試驗後,將車隊顏色改以藍色為主。
不過,自車隊編號D 815 的一部Fleetline 開始,九巴便改用BACO(British Aluminium Company)提供的車體。
同一時間,九巴亦基於龐大乘客需求,而向倫敦運輸局購入百多部「倫敦寶」來港,期間更因應車輛的載客量比自家購入的Fleetline 為低,故車身曾被噴上「超載屬違例 乘客請合作」的標語。
除了中巴和九巴這兩家專營巴士公司之外,城巴和雅高巴士在開業初期,亦從英國購入多部二手Fleetline來港,城巴更將其中數部改裝成開篷巴士,在本港開創提供開篷巴士服務的先河。後來,有豐旅運亦有向英國購入二手Fleetline 巴士,就連現稱港鐵的地鐵,八十年代初亦曾購入「倫敦寶」來港,準備行走地鐵接駁路線。
駛進國內繼續服役
九十年代,不少從中巴和九巴退役的Fleetline 輾轉被商人購入並運到國內多個地區,包括廣州、深圳、哈爾濱及大連等地。它們被運到國內後並非拆成廢鐵,而是做回「老本行」,繼續服務當地市民,其中深圳一批後來更被重裝車身,以「巨鷹珍寶」之名行走至2007 至2008 年間才完全退役。
相信當年有份參與Fleetline 設計的工程師,怎也想不到這款第一代後置引擎巴士能改寫香港交通歷史,甚至有部分車輛在今天仍存活在世上,成為收藏家的珍藏,而它們偶然亦會走到當年曾經穿梭的街頭「散步」,讓大家拍照留念的同時,亦能緬懷昔日你我的成長過程!
撰文= 鄭達基
攝影=TIM MO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