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中熱門話題,必然是當局建議向過海車輛收取擠塞徵費,以不同時段收取不同費用的方式,向開車過海的駕駛人士收取費用,以解決三條過海隧道因為收費不同而引起的交通擠塞問題。至於若果以私家車計算,現時收費最便宜的過海隧道,實非簡稱紅隧的海底隧道莫屬。
二戰結束後,當時港英政府因應本港經濟發展步伐愈見急速,固有渡輪服務未能滿足市民往來港九兩地的需求。著名英國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專家亞拔高比爵士,於是在1948 年發表的《亞拔高比報告》(Abercrombie Report)中,建議興建一條連接尖沙咀至中環的海底隧道,以解決市民過海需求,但這項建議最終未得到落實。
直到1961 年,維多利亞發展有限公司建議興建一條連接維港兩岸的跨海大橋,但港英政府認為大橋最高點離地距達400 米,會對在啟德機場升降的飛機構成危險,而且大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外,若有重大事故發生,更可能會截斷來往尖沙咀與鯉魚門之間的航道,故當局最終選擇海底隧道方案,以解決興建跨海大橋所遇到的問題。
1969 年9 月1 日,不僅是莘莘學子的開學日,也是海底隧道動工興建的大日子。海底隧道由當時的香港隧道有限公司以「建造、營運、轉移」方式興建及營運,而負責整個建造過程尿的保華建築,便與英美兩家大型建築公司合作,利用沉管方式去建造這條長約1.86 公里、來回四線行車的海底隧道。不過,已故政界名人鍾士元爵士,早在1965 年已預視到港英政府積極發展銅鑼灣及尖沙咀一帶的同時,海底隧道的汽車流量亦很快會達到飽和,於是建議隧道應採用來回六線行車,不過因被當局評為成本高昂而不被接納。
海底隧道維港兩岸出入口分別設於紅磡灣,以及因隧道建築工程而與港島連成一線,並且位於銅鑼灣避風塘旁邊的奇力島。1972 年8 月2 日,海底隧道落成啟用,並由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剪綵儀式。隨後,已故影視紅星沈殿霞乘坐一部古董名車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首位使用隧道的乘客。此外,大批市民亦專程驅車而至,等待隧道於8 月3 日凌晨正式開放予公眾使用時,搶先感受開車過海的滋味。
以上兩幅相片同於1972 年海底隧道通車前後拍攝,拍攝地點為隧道的九龍出入口。當時由於隧道還屬通車初期,加上仍有汽車渡輪服務,以及當時本港登記車輛數目不足20 萬部,故車流明顯比今天疏落。另一幅為隧道公司職員,跟已結業的中環希爾頓酒店的禮儀小姐舉杯,慶祝本港首條海底隧道正式通車。
2022 年8 月,正是海底隧道通車五十周年的大日子,它不僅方便市民大眾往來港九兩地,也見證香港的發展。今天,這條海底隧道的平均每日使用量已接近12 萬架次,遠遠超出每日78,000 架次的設計容量,故塞車情況不時出現。雖然如此,但因為隧道兩邊出入口均位於本港重點商業及娛樂區域,故大家對海底隧道塞車已經「習以為常」,也不會為此說出半句怨言。現在,當局是否落實收取隧道擠塞徵費仍屬未知之數,唯一可以肯定是西區海底隧道專營權將於明年屆滿並交還政府,屆時穿梭維港兩岸的交通擠塞情況會否得到改善,大家不妨拭目以待!